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26
    文艺学研究
    两晋文论的文艺精神及现代意义
    陈志刚
    2020, 39(1):  1-6. 
    摘要 ( 99 )   PDF (1029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晋尊崇雅正的诗歌思想、以“征实”为创作原则的赋论及日益突出的文体意识等体现着两晋文艺之实用精神。陆机“诗缘情”的诗歌思想及以杜预、范宁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重视文章辞采等体现着两晋文论的审美文艺精神。两晋僧人在文学中注入具有超越尘俗的佛家思想、以成公绥为代表的以赋沟通天人的思想及研究文士专书的大量涌现,这写都鲜明地体现着两晋文论的超越精神。两晋文论的文艺精神在反思品格、不废辞采和文学意义的拓展等方面仍不失其现代意义。
    在失望与怀想的交织中窥见光亮——徐志摩涉林徽因情事诗作补遗
    高文翔
    2020, 39(1):  7-11. 
    摘要 ( 71 )   PDF (922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徐志摩诗作中涉及与林徽因情爱纠葛诗作的重新梳理,得出了新结论并作补遗。徐志摩林徽因之间存有真爱,但这并非两相同步。补遗10首诗作虽未能展现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心路历程的全貌,但其基本轮廓及时间线是清晰的。
    论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改版及其翻译文学转向
    吕洁宇, 李鑫
    2020, 39(1):  12-18. 
    摘要 ( 82 )   PDF (1155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在第二次合作期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党报的《新华日报》在版面设置和内容选择上也随着共产党的文艺政策相继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1942年9月的改版尤为注重报刊的思想深度和政治倾向,由此也导致了《新华日报》上翻译文学风格及内容的转向,对《新华日报》改版前后翻译文学的对比研究有利于从文学角度探究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的改变,深化对共产党文艺政策的理解。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经典化过程中的翻译赞助机制研究
    黄琼英
    2020, 39(1):  19-23. 
    摘要 ( 61 )   PDF (742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赞助人在翻译文本的经典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相关理论, 对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经典化过程中的翻译赞助机制进行考察,发现《阿诗玛》经典身份建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翻译活动赞助机制有所差异,但“政府赞助人”在其经典身份建构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政府机构赞助目的政治意图明显,赞助人对翻译文本的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操纵,赞助效果非常显著。
    新时代赣南红色文化市场化传播策略研究
    李斌, 潘理
    2020, 39(1):  24-29. 
    摘要 ( 64 )   PDF (979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要使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凸显更大价值,产生更大效能,就需创新其市场化传播策略。基于当前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现状,市场化传播原则和困境,提出赣南红色文化产业要增强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以新科技助推当地红色文化产业,打造赣南红色文化实景演艺项目,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加强赣南红色文化人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等策略。
    论宋诗的茶性与陶心
    张雨涛
    2020, 39(1):  30-35. 
    摘要 ( 54 )   PDF (1139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宋代,好茶与崇陶之风是一对联系非常紧密的文学现象,对于宋朝的士大夫而言,陶渊明为其提供了心灵慰藉的场所,引导士子在饮茶中体悟人生的境界;而陶渊明更是为宋代理学家们树立明道安身的榜样,在杯盏中找到茶性与人生的本质存在之间的联系,并且转化为独特的审美体验,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苑与儒林的双重引导下,陶诗尚淡的精神被充分吸收到宋诗中,以茶性包裹诗意,从而使宋诗衍生出与唐诗迥异的审美趣味,扩大诗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促成宋调的形成。
    珠江上游经济文化发展研究
    曲靖市县域旅游圈构建影响因素探析
    周效东
    2020, 39(1):  36-41. 
    摘要 ( 56 )   PDF (952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全域旅游的推进,旅游经济呈现出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这给县域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县域旅游发展彼此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成为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矛盾和障碍,县域旅游圈发展模式成为破解旅游区域一体化难题的可能路径。曲靖市罗平、陆良、师宗三县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构建县域旅游圈是县区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现实需求,能够有效发挥县区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的优势,形成区域整体效益促进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曲靖市罗平、陆良、师宗三县构建县域旅游圈为研究对象,探讨县域旅游圈构建的影响因素以及曲靖市罗平、陆良、师宗三县构建县域旅游圈的路径,以期为县域旅游圈构建研究提供借鉴。
    从“抖音”短视频回到地方——以曲靖本土传受者为个案的“地方感”研究
    黄博
    2020, 39(1):  42-48. 
    摘要 ( 76 )   PDF (995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新媒介技术的影响下,地方感从线下蔓延至线上赛博空间,并体现出了一种新的特质和不同以往的形成方式。以曲靖地方性抖音短视频为基点,从传者的角度描述和解释了这类视频的制作缘起、素材来源和再生产方式,从接受者的角度书写了地方性短视频中以“物”、“言”、“味”为典型代表的地方感呈现。在地方与全球的“争夺”过程中,短视频地方感的形成,不仅为生成新的地方意义提供了“动力”来源,而且也成为了一种凝聚社会的新方式。
    罗平精准脱贫成效与巩固提升策略研究
    谢蔚, 方国敏
    2020, 39(1):  49-53. 
    摘要 ( 91 )   PDF (1029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贫困问题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全面了解罗平县精准扶贫现状、深入分析精准扶贫基层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政府、社会和贫困户扶贫精准参与机制、扶贫资源精准投放机制等扶贫精准化实践路径及对策措施,为精准扶贫基层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资本双重性理论及其在“中国道路”中的创新实践
    邓祖波
    2020, 39(1):  54-59. 
    摘要 ( 97 )   PDF (900KB) ( 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通过详细论证“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科学批判了以往“资本”概念的本质缺陷,进一步揭示出资本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在批判资本阶级性的同时,马克思也充分肯定其社会性,亦即作为一种现代力量对于普遍化商品生产的促进作用。这种历史地看待资本作用的科学态度,能够回答当前面临的一些基本理论困惑,比如资本的双重属性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间的关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资本与政府的关系等,都对“中国道路”中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终在“中国道路”的实践中,不重走“资本为主义”的西方路径,避免产生以资本阶级性为前提的劳资对立的社会危机;不对资本全面否定,而要走出一条“以管资本为主”的“中国道路”等。在利用资本加快发展的同时凝练资本批判的“中国话语”与特色。
    以马克思的工作日思想解析“996现象”
    谭晓芸, 王玲玲
    2020, 39(1):  60-65. 
    摘要 ( 96 )   PDF (883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996现象”是由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视生产力发展速度,而忽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引发的一种社会现象。对“996现象”的讨论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劳资双方的地位不同而产生对公平与效率问题的不同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工作日思想,明确界定了工作日的界限以及解决不合理工作日的有效途径。
    历史学研究
    清代楚雄地区金属矿业的开发
    侯官响
    2020, 39(1):  66-74. 
    摘要 ( 59 )   PDF (1323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上楚雄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盐业为盛,前人研究主要以盐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文章依据清代地方志书记载,对清代楚雄地区银、铜、铁、铅等金属矿业的开发情况进行了考察。矿业资源的开发,对楚雄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银矿的开发,对楚雄地区的赋役征银和财政转型产生了巨大作用;铜矿的开发,也对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贡献颇大。理顺矿业开发与财政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对其合理统筹,并对矿产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反之,不仅会导致地方财政日益窘迫,也会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
    洋务派近代化赈灾思想探源——以盛宣怀为研究对象
    徐涛, 游龙云, 于文善
    2020, 39(1):  75-80. 
    摘要 ( 54 )   PDF (1120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盛宣怀以官、商双重身份进行救济活动长达近半个世纪,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新型救灾模式的形成,而且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其赈灾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通过文本梳理,提炼促成其救灾思想形成的儒家仁爱和民本思想影响、社会现实刺激、政治和经济实力支持,以及西方慈善活动的促进等四个主要基础方面内容,并用史实加以佐证。
    儒家政治哲学演变逻辑探析
    刘黎
    2020, 39(1):  81-84. 
    摘要 ( 65 )   PDF (651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儒家政治哲学以周、秦崩溃为起点,历经孔、孟仁与心的发现奠基,邹衍阴阳学说的借用和内化,汉代中期董仲舒“天人感应”改造后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治号召,最后是朱熹、王阳明对宋明平民社会的构建。这样的政治哲学演变逻辑与中国古代家族的演化是相辅相成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政治间架设计和与皇权共治天下的政治权力预设,蕴含了一种深层次的自我治理理想和实践精神。
    边疆民族研究
    民族语言转用现象调查——以景洪市景伞村的布朗族为例
    陈娥, 陶成美
    2020, 39(1):  85-89. 
    摘要 ( 54 )   PDF (688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田野调查所得的第一手材料,对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养镇景伞村的语言生活进行了描写分析,认为:景伞布朗族全民放弃布朗语,转用傣语;傣语和汉语构成的双语生活是景伞布朗族语言生活的主流;景伞布朗族放弃布朗语、转用傣语的主要原因是与周围傣族在经济、文化上建立了密切联系,并有一定的认同。
    人口较少跨境族群语言生态多元化变迁——以老缅人与老品人为例
    王艳
    2020, 39(1):  90-95. 
    摘要 ( 65 )   PDF (869KB) ( 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澜沧老缅人和勐海老品人为例探讨了人口较少跨境族群的语言生态的变迁。他们和不同的族群交际互动,与当地主流文化同质化显著,其族群内部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为他们多语互补的语言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老缅人兼用拉祜语、哈尼语,老品人兼用傣语、拉祜语和哈尼语。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语言生态环境变化加速,汉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汉语已成为当地族际交流的重要工具。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经济走廊建设
    付永丽
    2020, 39(1):  96-99. 
    摘要 ( 102 )   PDF (612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和缅甸山水相连,胞波情谊深厚。中缅边境是中缅经济走廊的前沿和窗口,中缅跨境民族不仅在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同时,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也为中缅跨境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寻——基于云南省高等教育的分析陈正权
    陈正权
    2020, 39(1):  100-106. 
    摘要 ( 71 )   PDF (1117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位和要素配置的扭曲,它不仅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效供给与市场需求变化的矛盾与问题,而且也为解决教育发展难题提供有效指导和借鉴。探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缘起、以及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改革调整的内在需求,对当前云南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与布局有待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规模层次和质量效益有待提升等问题进行分析,试图通过更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结构布局和要素配置、提高质量等构建云南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
    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与择偶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梁海艳
    2020, 39(1):  107-115. 
    摘要 ( 93 )   PDF (1563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并且大学生在择偶标准、择偶观以及择偶行为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变迁。总体上,大学生的恋爱更加趋向自由、浪漫等情感性因素。大学生择偶过程中的年龄、身高、外貌、学历、经济条件和恋爱史等方面的标准,既保留了一定的传统性,又体现出鲜明现代性。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择偶观,建议从学校网络、家庭亲情网络和大学生同伴网络等方面入手,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以免误入歧途。
    西南联大公共外语教育探析
    罗燕
    2020, 39(1):  116-120. 
    摘要 ( 64 )   PDF (812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联大的公共外语教育理念是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并重。在通专兼顾理念的指导下,联大的公共外语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外实践活动、入学和考试等制度呈现多层次、立体性和全方位的特色。通专兼顾是联大公共外语教育的宝贵经验,对于破解当前通用英语(EGP)与专用英语(ESP)之争,推动当今中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试论新时期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生态位
    向大军, 赵常友
    2020, 39(1):  121-124. 
    摘要 ( 55 )   PDF (551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生态位指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发挥的功能,包括态和势两个方面。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态是英语语法教学过去生态作用的积累,包括大学生的语法学习状态、水平和能力。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势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对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支配力,势的积累能提升态的转化。为满足大学生用英语开展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求,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有其独特的生态位。
    《食品安全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黄慧福, 余丽梅
    2020, 39(1):  125-128. 
    摘要 ( 188 )   PDF (673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行业的规范和发展对食品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高校食品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作用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食品安全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基础良好,在该课程中开展德育是培养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团队建设、思政元素挖掘、教学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并进行实践,以引领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实现专业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