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尔巽.清史稿:第4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812. [2] 冯金牛,高洪兴.“盛宣怀档案”中的中国近代灾赈史料[J].清史研究,2000(3):95. [3][6][10][13][17][20][26][27][28][29][30][31][32][33][34][44][47][51]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37,29,16,16,21,9,1537,653,653,675,677,753,774,778,1547,17,419,347. [4][9] 北京大学历史系整理.盛宣怀未刊信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0:252-253,205. [5][23]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81,48. [7] 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445-448. [8] 虞和平.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2-43. [11][12] 路延捷.小清河[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46. [14] 葛绥成.中国之交通[M].北京:中华书局,1927:54. [15] 夏东元.盛宣怀长编年谱[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36. [16] 靳宇环.晚清义赈组织(1878-1895)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224. [19]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萃编.拙园义庄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8. [21] 彭晓飞.族产制度近代转型之探索:上海盛氏愚斋义庄研究( 1920—1936)[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1):120. [2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校:再续行水金鉴:卷153[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028. [24][25] 程歗,温乐群.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1840-194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5,84. [35][39] 周秋光,曾桂林.试论近代慈善事业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2,123. [36][37]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8:3632. [38] 朱浒.地方系谱向国家场域的蔓延——1900-1901年的陕西旱灾与义赈[J].清史研究,2006(2):29. [40] 朱浒.同治晚期直隶赈务与盛宣怀走向洋务之路[J].历史研究,2017(6):84. [41] 夏东元.盛宣怀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89. [42] 夏东元.盛宣怀年谱[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269. [43] 陶启国.晚清慈善事业转型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10. [45][48] (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 [M]. 李宪堂,侯林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77-81,91. [46] (美)嘉惠霖.博济医院百年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131—133. [49] 杜涛.清末民族主义与旧金山地震信息在中国的传播[J].社会科学,2009(10):157. [50] 王黎明,蔡晓荣.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赈灾活动[J].历史档案,2005(4):109. [52] 池子华.从合办到自立:中国红十字会的上海转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9(2):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