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26
    上一期   
    乡村振兴研究
    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基于山脚村的个案调查研究
    李玉雄, 廖培含
    2024, 43(4):  1-10. 
    摘要 ( 43 )   PDF (1540KB) ( 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对于广大后发展地区而言,加强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选择、培育和发展,既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又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黄冕镇的山脚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以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调研发现,山脚村成功实现以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离不开多重政策支持和多措并举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方法的运用:充分利用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强化党建引领,鼓励多元主体协同乡村治理;壮大村集体经济,吸引劳动力回溯;繁荣乡村文化,筑牢共同精神家园;健全乡村生态长效保护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再利用产业体系。
    边境乡镇治理转型:构建协调的“边治”与“乡治”关系格局
    赵若州
    2024, 43(4):  11-18. 
    摘要 ( 39 )   PDF (1507KB) ( 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边境乡镇是与境外接壤、所辖区域内有边境线的乡镇。在现实中,边境乡镇治理在我国的边境治理中承担着大量边境日常、具体事务的治理,构筑起我国国家安全的基层屏障,承担了我国边境治理的末端责任。边境乡镇治理中较为复杂的权力结构成为了边境乡镇治理与内地乡镇治理的最大不同。根据边境乡镇治理的现实,我们将其分为“乡治”和“边治”两个基本面。由于治理方式、治理主体、治理目标的差异,“乡治”和“边治”的关系未理顺,限制了边境治理整体的发展。理顺“乡治”和“边治”的关系是边境乡镇治理转型的关键所在,也是边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边境乡镇治理的转型关键在于完善边境党的组织保障、拓宽边境乡村的发展渠道、落实边民边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返乡农民工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参与与自觉
    王自红, 吴秀丽
    2024, 43(4):  19-25. 
    摘要 ( 29 )   PDF (1495KB) ( 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返乡农民工是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力量,随着返乡农民工的增多,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有了新的主体力量。通过对陆良县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及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与自觉度进行实地调研,基于认知行为研究、城乡社会的研究,系统梳理返乡农民工在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的理念认知度、行为参与度,分析影响返乡农民工参与与自觉的社会、组织、个体等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构建返乡农民工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意识角度出发,从参与与自觉两个纬度入手论述营造参与环境、畅通参与渠道、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参与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经济人类学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产业振兴的实地研究——基于人类学四个研究案例的讨论
    邹礼跃
    2024, 43(4):  26-32. 
    摘要 ( 28 )   PDF (1496KB) ( 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民族地区的产业振兴深刻地嵌入于本民族文化之中,只有透析民族地区产业振兴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才能真正理解民族地区产业振兴的优势及困境,这有利于制定有的放矢的产业振兴政策,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各项产业振兴。要实现西南民族地区的产业振兴,要把民族文化和特色产业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因地制宜把当地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助力西南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共同富裕。
    社会学·社区服务研究
    积极老龄化战略背景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孟荣芳
    2024, 43(4):  33-43. 
    摘要 ( 31 )   PDF (1563KB) ( 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要求“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个人”相关责任主体共同参与老龄化实践。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立足社区,有效整合老龄化相关责任主体的资源,并回应了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情感需求。兼顾专业化服务优势与情感需求是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最大优势,但仍面临着“制度建设、功能定位、运营成本、邻避效应”等困境,需要进一步发展政府职能,有效结合来自于市场、社会、家庭的力量,提升嵌入式养老的服务效能。
    退休老人融入社区“幼儿化平台”的社工实践与机制构建——以昆明市Y社区为例
    刘从水, 邓国燕
    2024, 43(4):  44-49. 
    摘要 ( 28 )   PDF (1475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退休老人的社区融入、再社会化、社会认同等议题,事关老龄化社会高质量发展。“幼儿化平台”的社工实践与机制构建,是退休老人有效融入社区的重要路径。幼儿是希望,是未来,也是退休老人的精神寄托。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夏令营、娱乐文化空间、幼儿体能训练基地等幼儿化平台为媒介,以社工实践为辅助措施,以平台机制构建为路径,将有利于促进退休老人融入社区、再社会化,彰显退休老人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谐。
    “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协同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以N市为例
    冯解忧
    2024, 43(4):  50-56. 
    摘要 ( 27 )   PDF (1491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N市“一老一小”公共服务体系的实地调研,分析其“一老一小”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探讨“一老一小”公共服务协同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总结其可能的突破口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N市“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存在服务内容碎片化、服务发展水平差异大、老幼互动机制不完善和普惠发展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为此,提出构建包含协同治理机制、市场协同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财政补偿机制及文化协同机制等在内的复合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此推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的建设,达到“一老一小”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历史学研究
    论荀子与儒家乐教的礼法化转向
    张小雨
    2024, 43(4):  57-66. 
    摘要 ( 33 )   PDF (1540KB) ( 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荀子继承“郭店楚简”的自然人性论,其礼乐教化主张之首要,是期望利用礼乐教化百姓,使之能实现“化性起伪”,改变“本始材朴”的自然人性状态,走向“性质美”的结果;荀子继承了孔子“约之以礼”的主张,强调应用礼乐制度对人之情性、行为作出细致的规范与塑造,以达到以礼乐治国的儒家理想;荀子对乐教与主体品性教养的密切关系作出了更为详细地阐述,出于对乐教价值的深刻认识,荀子还着力批判了以墨子为代表的“非乐”思潮,以实际行动坚决捍卫儒家礼乐教化理想。荀子的乐教观念对《礼记·乐记》影响很大,是儒家乐教思想走向系统性、成熟性的先声。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滇东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马晓粉
    2024, 43(4):  67-76. 
    摘要 ( 36 )   PDF (1548KB) ( 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上滇东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长期保持着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民族交融文化,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色。先秦至西汉早期,主要为土著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汉中期汉人移民迁入后,土著与汉人之间展开交往交流交融,汉文化在滇东形成一定影响;三国至西晋时期,汉人移民逐渐在地化,与土著的交流、交融深度加深。东晋南北朝时期,汉人移民土著化,在主动接受土著文化的同时传承着汉文化,形成了兼具汉文化和土著文化双重特色的“爨文化”。
    “龙云献图”考——兼论红军长征时期龙云对中共之态度
    代自鹏
    2024, 43(4):  77-83. 
    摘要 ( 31 )   PDF (1503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军长征时期,龙云顽固坚持反共立场,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先后进入云南境内,龙氏大有将其彻底解决以建“不世之功”的气概。龙云的表现不仅得到了蒋介石、薛岳等人的赞赏,而且也获得了其他杂牌军的肯认。另一方面,因为滇军及地方民团给红军造成了较大伤亡,中共中央在两路红军入滇时都曾将其列入重点打击对象。倘若将“龙云献图”说置于宏阔的历史脉络中加以考察,则不攻自破。龙氏并未献图,地图乃由红军所截获。
    宣威州的设置与儒学发展
    刘黎
    2024, 43(4):  84-88. 
    摘要 ( 32 )   PDF (1506KB) ( 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道光三十四年《宣威州志》中土司、改土归流、文化教育、社会变迁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发现,清代沾益州改土归流析置宣威州后,宣威地区儒家文教制度深入推行引发了阶层转变。雍正朝沾益州土知州安于蕃被革袭治罪,以其地所割另置宣威州。宣威州设置后,文化教育得到更深层次的推行,阶层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动。随着文化教育的深入,基层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逐渐从原有土司势力向科举功名阶层转变,土司势力被缓慢化解,阶层的流动空间得到扩大和深入。
    教育教学研究
    情感认同视域下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意蕴与路径
    傅密
    2024, 43(4):  89-95. 
    摘要 ( 33 )   PDF (1494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为教师的情感修养和精神赓续提供了价值遵循。教师对个体自我成长、朋辈互学互鉴、教育强国战略以及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共鸣是理解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视角。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教育家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与家国情感、道德情感、专业情感、职业情感、仁爱情感和大同情感相对应。“涵养情感以赓续精神”,要提升教师育人的情感修养、锤炼教师队伍的情感能力、引领教育政策的情感倾向、营造尊师重教的情感氛围,多维协同弘扬教育家精神。
    中缅边境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施路径
    欧运波, 郭绍智, 李永超
    2024, 43(4):  96-102. 
    摘要 ( 28 )   PDF (1490KB) ( 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小学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意义。在中缅边境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遵循文道合一、与语文实践融为一体、潜移默化的原则。应依托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主题课程资源以及语文实践活动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这些途径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阅读能力提升的价值意蕴
    旃春云, 孙延松
    2024, 43(4):  103-106. 
    摘要 ( 26 )   PDF (1447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要振兴,教育须先行。教育先行,教师为本。乡村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需要持续学习,不断充电。而阅读是乡村教师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提升乡村教师的阅读能力,在政策上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理论上是夯实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需求,在现实图景上是破解当前乡村教师阅读实然困境的应然之举。
    语言学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世纪发展难题的语言战略抉择
    杨立权
    2024, 43(4):  107-115. 
    摘要 ( 29 )   PDF (1523KB) ( 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物、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首屈一指、无出其右。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水准低下、社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如何妥善处理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化与民族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一直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族群和政府力图解决却又始终无法解决、试图回避却又始终无法回避的难题。全力维系语言多样性格局,进而全面发展语言经济,是破解这一世纪难题的最优语言战略选择。
    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后效作用及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
    王艳, 莫菲菲
    2024, 43(4):  116-122. 
    摘要 ( 27 )   PDF (1491KB) ( 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测试对师生、教学活动、家长乃至社会有着重要影响。梳理了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现实需求与重要作用,基于对地方高校不同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跟踪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概况,探究了该语言测试的后效作用,以积极正面的后效作用占主导,负面影响较少。由此提出了将其积极效用最大化与负面效用有效降低的路径,助力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
    云南罗平布依族3-6岁儿童普通话能力调查研究
    山娅兰
    2024, 43(4):  123-128. 
    摘要 ( 34 )   PDF (1480KB)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云南罗平鲁布革地区一所乡级公立中心幼儿园及一所村级私立幼儿园的102名3-6岁布依族儿童为研究对象,从简单汉语问答、汉语词汇掌握、理解句子、理解动作指令、初步语句意识五个维度考查其普通话运用能力。研究发现:罗平布依族3-6岁儿童普通话能力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与年龄有显著性关系;幼儿普通话能力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乡级幼儿园儿童普通话能力优于村级幼儿园儿童。要切实提升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普通话能力,应该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普通话应用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幼儿园语言环境创设,科学合理设置语言课程;家校共育,营造良好的幼儿普通话教育环境;关注民族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现状,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幼儿普通话能力测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