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2025, Vol. 44 ›› Issue (2): 20-31.
袁小平1, 吕佳琪2
YUAN Xiaoping1, LYU Jiaqi2
摘要: “儿童与空间的互构”已成为儿童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焦点。欲解决我国庞大的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转向本土语境下的空间实践,挖掘真实境遇及诉求。依托空间社会学理论与主体性理论框架,基于“外切+内嵌”双向视角,探讨中国留守儿童在地理、网络、社会空间下的主体性逻辑和行为响应机制。运用多案例类型学分析法,依据主体性和行为特征将留守儿童划分为四类,即“主动助人+积极社会参与”型、“被动参与+有限社会互动”型、“主动对抗+消极式破坏倾向”型、“被动违规+波动式环境响应”型。创制了一个“空间-主体性-行为”互构的留守儿童政策框架,旨在优化外部空间、诠释儿童主体性、预防反社会行为、提升亲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制定更精准、有效的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推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增质提效,营造儿童友好型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