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26
    上一期   
    社会学研究·儿童权益保障
    建构与发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保护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
    侯荣庭, 常媛
    2025, 44(2):  1-11. 
    摘要 ( 26 )   PDF (1665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关爱保护是“六大保护”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其关爱保护成效是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题中之义。评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保护的需要发现,其生存需要得以基本满足,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均不同程度的缺乏且逐步递减。基于此,探索针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保护的发展性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包括构建与发展两个阶段。在构建阶段,通过ROPES模式发掘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潜在优势体系,以情感性关系的建立、维持与发展提升并强化其关爱保护各需要的满足程度,从而构建其个体、家庭、社区等主体的自助。在发展阶段,通过全面建设面向未来发展目标的投资方案,将现有关爱保护的替代性帮助转变成有助于其成长发展的协助与支持,有效解决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保护发展受阻的问题,共同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困境儿童收养制度调适与完善
    梁海艳, 陈金里
    2025, 44(2):  12-19. 
    摘要 ( 22 )   PDF (1567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建设,困境儿童收养制度作为儿童权益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儿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当前中国关于儿童收养制度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从儿童权利保障视角入手,讨论中国儿童收养制度在权利保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调适思路、完善方向等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以改善困境儿童生存环境、减少收养关系纠纷,为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更加优良的社会制度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空间-主体性-行为”互构机制研究
    袁小平, 吕佳琪
    2025, 44(2):  20-31. 
    摘要 ( 19 )   PDF (2033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与空间的互构”已成为儿童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焦点。欲解决我国庞大的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转向本土语境下的空间实践,挖掘真实境遇及诉求。依托空间社会学理论与主体性理论框架,基于“外切+内嵌”双向视角,探讨中国留守儿童在地理、网络、社会空间下的主体性逻辑和行为响应机制。运用多案例类型学分析法,依据主体性和行为特征将留守儿童划分为四类,即“主动助人+积极社会参与”型、“被动参与+有限社会互动”型、“主动对抗+消极式破坏倾向”型、“被动违规+波动式环境响应”型。创制了一个“空间-主体性-行为”互构的留守儿童政策框架,旨在优化外部空间、诠释儿童主体性、预防反社会行为、提升亲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制定更精准、有效的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推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增质提效,营造儿童友好型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韧性理论视角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困境儿童的社会工作实践——以曲靖支古苗寨为例
    刘芳, 徐兴文
    2025, 44(2):  32-38. 
    摘要 ( 19 )   PDF (1554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曲靖市沾益区大坡乡支古苗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36名困境儿童为对象,基于韧性理论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构建个体-家庭-社区三级韧性干预模型,整合式地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有效提升困境儿童的韧性与适应能力。研究从价值、方法与评估手段三个维度对社会工作实践干预过程过进行了反思,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历史学研究
    民族“三交”视角下古代民族群体消融研究
    李艳峰, 马宜果
    2025, 44(2):  39-44. 
    摘要 ( 22 )   PDF (1545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古代中国,各民族群体间的互动、交流与融合构成了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部分民族群体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消融,未留下明确的记载。这种现象作为中国民族史上的一种“过程类型”,古代民族群体的消融实际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性与一致性。这种民族融合的历史真相,是许多现代民族能够形成并保持其独特身份的关键因素,在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同时,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亟待深入挖掘和理解。
    金朝政权建设中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研究
    李文静, 王文光
    2025, 44(2):  45-50. 
    摘要 ( 22 )   PDF (1552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中国有几个政权同时存在,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角度看,各个政权都在自己的辖境内积极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下一个历史时期大一统政权的建立集聚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金朝在政权的建设过程中确立了儒学治国的方针,并通过官员选拔制度改革实现多民族治理与文化融合。从政治上看,金朝科举制度的推行吸纳众多汉族知识分子,促使中原儒家文化与典籍融入统治体系中;从历史文化维度上看,金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同,成为多民族政权共享、发展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实践。
    “大一统”视阈下清代土司异地安插制度研究
    汪益民, 张淑敏, 覃延鑫
    2025, 44(2):  51-57. 
    摘要 ( 20 )   PDF (1555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土司异地安插制度是中央强化边疆治理、巩固政权稳定的重要措施,其本质折射出清廷对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政策的深层矛盾。以“大一统”为视角,系统考察清代土司异地安插制度演进、历史动因及多维影响。异地安插制度不仅是清廷对土司“罪罚”与“监控”的善后,更是国家权力向边疆渗透、强化中央权威的核心。通过地理隔离与行政重构,不仅有效削弱土司地方势力,还推动边疆地区从“间接自治”向“直接管辖”转型,从而加速民族交融与国家整合。
    元代乌撒毕节驿路开辟促进民族融合的实证研究
    赵光辉
    2025, 44(2):  58-64. 
    摘要 ( 19 )   PDF (1552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进程的关键阶段,乌撒毕节驿路作为西南边疆的重要通道,其民族融合实践具有显著的历史借鉴意义。通过梳理元代乌撒毕节驿路开辟的历史经验,探讨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及政策导向对民族融合的制约与促进,进而总结驿路体系在边疆治理与民族整合中的历史价值。结合国家战略背景与乌撒毕节实际,提出元代乌撒毕节驿路促进民族融合的经验教训,为当前的民族融合国家战略提供历史参考。
    文艺学研究
    清代中期云南诗坛的繁盛:以师范和“都门九友”为视角
    李超, 李健
    2025, 44(2):  65-72. 
    摘要 ( 16 )   PDF (1579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师范是清中后期云南著名诗人,他的一首《都门九友歌》描绘了当时云南举子在京参加科考的情景。以师范和“都门九友”作为考察视角,发现他们在科举路上相互慰勉,仕宦后保持往来联系。他们笔下大量进京纪行诗、友朋酬赠诗和图像题咏诗,代表了清中后期云南诗人群体创作的普遍风尚。研究师范与“都门九友”的诗作对于认识云南文士在京生活、科举仕宦之艰、云南诗人群体之壮大及其乡邦文化整理之自觉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论“左联”文学翻译的语言观
    李鑫
    2025, 44(2):  73-81. 
    摘要 ( 17 )   PDF (1583KB) ( 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左联”的文学翻译有较为一致的翻译语言追求。一是提倡使用欧化语和白话翻译,建设大众语,从而丰富民族语言;二是强调翻译语言的忠实,在传递原作精神的同时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注入勃勃生机;三是偏爱“简洁”“流利”的翻译语言。“左联”对文学翻译语言的关注与探索,与其推动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和宣传无产阶级文化的现实需求紧密相关。
    应时与疏离:抗战时期云南翻译文学的特征
    吕洁宇
    2025, 44(2):  82-88. 
    摘要 ( 17 )   PDF (1560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文学是云南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语境下,云南翻译文学顺应社会时代的需求,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品格和战斗精神。与此同时,由于受译者审美追求和大众文化需求的影响,部分翻译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爱情等美好生活的歌颂,发出了迥异于时代主流的浪漫抒情之声。而云南偏安一隅的地理位置及平和的文化环境也使得云南翻译文学渗透着独特的生命体验与对生存的哲理之思。在与政治宣传的文艺大众化浪潮的汇流中,云南翻译文学与云南的区域文化相契合,呈现出与主旋律共鸣又兼具地方色彩的多元特色。
    1949年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版画创作观念的变迁
    李俊华
    2025, 44(2):  89-93. 
    摘要 ( 15 )   PDF (1532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画家怀着朴实真挚的感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观念及木刻版画艺术语言创作云南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版画,讴歌民族幸福生活和民族大团结;20世纪80年代后,云南画家吸收世界现代艺术思想,运用形式主义创作观念及强调形式美感的版画艺术语言再现云南民族生活面貌。20世纪90年代后,云南画家吸取世界当代艺术观念以探索版画本体语言,阐释了云南民族精神与生命意志。云南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版画创作观念及艺术语言历经的这三次变迁,反映了云南画家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历史轨迹。
    语言学研究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云南乡村产业振兴调查研究
    陈伟, 李冬琴
    2025, 44(2):  94-100. 
    摘要 ( 15 )   PDF (1548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多民族、多语言的省情决定了云南省语言文字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复杂性,因此调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助力云南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具有一定代表性。选择云南省各地区与乡村产业振兴相关的人员372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围绕云南乡村产业振兴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知情况,被调查者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情况,被调查者所在地引导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情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助力云南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效用等进行了调研,进而分析云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云南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语言的传承与变迁——以丽江安乐二组为例
    和紫琳, 和智利
    2025, 44(2):  101-111. 
    摘要 ( 16 )   PDF (1614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丽江安乐二组是纳西、汉、藏等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典型村落,乡村振兴背景下安乐二组大力发展农家乐经济,成为丽江古城周边村落乡村振兴的典范。其农家乐经济的繁荣发展,不仅深刻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也给居民的语言生活带来显著变化。从乡村振兴视角入手,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安乐二组语言生活的表现、特点和形成机制做了深入分析。通过对安乐二组居民语言能力、语言选择、语言态度及村落语言景观等方面重点调查发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其语言传承和变迁体现出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母语传承存在性别和代际差异,母语传承在一段时期内曾被忽视,语言景观中民族语言文化资源意识较强;二是语言变迁呈现出“双言并存、普进方退”的特点,语言交际的代际差异逐渐显著,乡村经济发展给语言带来新活力。形成村落语言生活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农家乐经济发展促进了语言生活多元化发展;民族文化自豪是母语发展和传承的基石;学校教育既是兼用语能力提升也是母语传承的助推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兼用汉语的沃土。
    滇西古镇旅游文化景区语言景观研究——以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为例
    黄昕瑶
    2025, 44(2):  112-121. 
    摘要 ( 14 )   PDF (3989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田野调查、定量研究等方法着眼分析云南省两个著名的古镇景点——沙溪古镇和白沙古镇的语言景观,对两个案例地语言景观中商店标牌的语言使用状况做了抽样调查并进行多维度对比。研究发现,作为云南滇西旅游景点中开发时间较晚且具有代表性的古镇景点,二者既有共性又各自凸显其鲜明的个性:共性在于两地语言景观都倾向于使用不同种类的语言以满足当地经营的需要;个性表现在会因所处不同的地理、文化环境,导致其选择第一顺序语言发生改变。
    服刑人员话语建构的边缘化身份探究
    赵常友, 郭玲荣
    2025, 44(2):  122-128. 
    摘要 ( 15 )   PDF (1532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刑人员话语是一种社会方言变体,是服刑人员边缘生活的一种言说方式。服刑人员采用称呼语、人称代词等话语手段,诉诸“表忠”、言据性、话语权势、集体化等话语策略,为这一群体建构了一种边缘个体化身份。从个体化身份建构的视角研究服刑人员话语,有助于通过话语了解他们的话语方式以及生存状况,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提供启示,帮助他们刑满释放时重新融入主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