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基本信息
主管: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曲靖师范学院
主编:郭丽红
常务副主编:蔡燕
刊期:双月
创刊时间:1982年12月
国内邮发代号:64-84
国外发行代号:1596B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8879
国内公开刊号:CN 53-1165/G4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5-26
上一期
区域国别学研究(栏目主持人:马强)
蒙古国霍屯人族称问题探析
哈沁夫
2025, 44(3): 1-9.
摘要
(
36
)
PDF
(1558KB) (
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蒙古国霍屯族群的历史演进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多语料文献对其族称的研究,系统考察该称谓的来源及其族群认同的建构过程。研究表明,准噶尔汗国时期的人口迁徙及宗教信仰边界的划定,是霍屯族群意识形成的两大主因。在蒙古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通过文化整合与身份重构,“霍屯”一词逐步从外部他称演变为内部自称。这一过程表明,族群认同的界定既包含自我认知的建构,也受制于外部权力、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塑造,本质上是本群与他群在历史互动中协商的结果。
19世纪中亚地区本土医疗体系演变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
韩淑珍
2025, 44(3): 10-19.
摘要
(
23
)
PDF
(1587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 世纪中亚本土医学作为古希腊—伊斯兰医学分支,融合了古希腊、波斯、印度等多元文明,经伊斯兰化整合发展, 中亚本土医学呈现出仍以家族传承、古籍研习为主,结合多语言文献与自然药物实践的特点,其演变历程揭示了社会文化对医学传统的塑造作用,可为当下社会文化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案例,助力深化对社会文化整体性与复杂性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逻辑理路
谭高顺, 刘勐
2025, 44(3): 20-29.
摘要
(
33
)
PDF
(1552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内在逻辑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其中,理论逻辑是前提,历史逻辑是基础,斗争逻辑是关键,实践逻辑是要义。新时代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斗争逻辑、实践逻辑,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理论基础的三维耦合
王洪
2025, 44(3): 30-35.
摘要
(
27
)
PDF
(1494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永续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性质范畴和进程不尽相同,但指导理论具有耦合性,其基础性耦合于生产力与生态关系的矛盾运动之中,表现在从人与自然和解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性耦合、从自然生产力到环境生产力的经济性耦合、从资本主义批判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性耦合。
铜商文化研究
清代云南铜矿采冶的国家化运作与文明的推进
王瑰
2025, 44(3): 36-46.
摘要
(
29
)
PDF
(1575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云南铜矿采冶是西南边疆历史上规模、影响最大的单项开发行为,至今保存了大量开采文献。透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看到铜矿采冶的过程,是大规模人工聚集基础上的精细分工、严密管理与大量知识、技术和各类物资综合作用的过程。若文明与国家起源的关键动力是社会分工的深入和扩大,那么在文明诞生前夕,只有铜矿采冶最能为之提供足够深度和规模的社会分工训练。清代云南铜厂所在,大多仍是文明后进的土司统治地区,通过百余年繁盛的铜矿开发,持续稳定产出大量铜材的地区便都跃进成与内地齐等的主流文化覆盖区。
会泽铜商文化中公益慈善的多维实践与近现代转型
夏福立, 邓玉函
2025, 44(3): 47-54.
摘要
(
23
)
PDF
(1537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泽铜商文化蕴含的公益慈善传统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明清时期会泽依托铜商经济勃兴,构建政府+民间+行业+会馆四位一体的慈善网络,通过义学兴办、恤贫济困、地方建设等领域的公益慈善实践,昭示会泽县域“以商济世” 的伦理精神与 “地方共同体” 建构逻辑。会泽铜商文化的公益慈善活动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又在商业经济驱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组织模式与实践路径,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实现了传统慈善的近代化重组,也为当代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珠江上游经济文化发展研究
基于资源组合优势的省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杨茜好, 隽雨仙, 保继刚
2025, 44(3): 55-65.
摘要
(
28
)
PDF
(1561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以其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开发为导向,成为我国最早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其发展模式和历史经验对促进我国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采取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综合工作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结合历时与截面数据分析,评估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归纳出云南旅游发展模式和经验启示。云南旅游发展经验体现了政府与市场角色在全国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出两者各自的长板优势,有利于提升旅游资源价值,以创造新产品、新业态,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面貌。
云南边疆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举措
王玉光
2025, 44(3): 66-72.
摘要
(
26
)
PDF
(1503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SWOT方法,对云南边疆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基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共同体的视角,从政府引领、人才供给、业态创新、全域发展、可持续发展、龙头带动和全民参与等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层面提出科学开发云南边疆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战略举措。
珠江上游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叙事传播实践体系研究
马士龙, 魏婷
2025, 44(3): 73-79.
摘要
(
23
)
PDF
(1513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对珠江上游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发展概况、文化背景进行梳理。从文化内涵叙事传播、人物故事叙事传播、竞技赛事叙事传播、跨媒体叙事传播、区域合作叙事传播等方面提出珠江上游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叙事传播策略。从政策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保护、合作交流与媒体融合创新提出珠江上游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多元叙事传播的保障措施。
乡村振兴研究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熊正贤, 崔宇森
2025, 44(3): 80-92.
摘要
(
28
)
PDF
(1561KB) (
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核心内涵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面板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数字经济通过产业增值、数字化水平、科技发展、通信普及显著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数字经济通过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从长远来讲,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如下五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强农村网络通信设施建设;二是提升农村数据中心建设水平;三是培育农村高水平数字化人才;四是利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推进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五是利用东部优势资源助力西部数农产业深度融合。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整体营造实践中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基于资源拼凑视角
高满良
2025, 44(3): 93-101.
摘要
(
26
)
PDF
(1538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整体营造是运用整体性、系统性理念和行动来解决社区发展困境的一种探索,社区在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是社区整体营造的基本出发点。近年来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资源拼凑理论,其关于资源拼凑价值、资源拼凑过程和资源拼凑结果的深入分析和理论建构,与社区整体营造的基本理念、实践过程、发展诉求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基于资源拼凑视角,构建社区资源拼凑清单,并探索社区资源开发与活化的可行路径是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整体营造实践创新的具体尝试。
“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困境与突破
李冬琴, 罗羊芬
2025, 44(3): 102-108.
摘要
(
34
)
PDF
(1598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二代”大学生因其对乡村的熟悉,天然贴近乡村秩序,成为乡村创业最重要的生力军。然而,受到自身认知与知识储备、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回乡创业的“农二代”大学生并不多。通过对在校“农二代”大学生的调研发现,个人、家庭、乡村环境以及政策条件是制约其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对已经创业成功的“农二代”大学生案例分析发现,家乡情怀是大学生克服困难,降低创业感知风险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与改善创业环境的同时,还应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家乡情怀,双管齐下,助力“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创业,融入乡村振兴洪流,推动乡村发展。
教育教学研究
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本体追释、运行机理与行动路向
申亚妹
2025, 44(3): 109-115.
摘要
(
21
)
PDF
(1542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建设强国之教的题中之义。锚定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从认识论、本体论以及实践论等基础性的哲学范畴角度阐释其逻辑基础。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生成性和系统性的过程,在应然层面形成了认知、意志、情感以及实践的运行机理。为此,树立统筹化思维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性以及优化科学化评价体系,应成为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实然层面的行动路向。
循证证据赋能教师教育新质发展:内涵析释、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
林锦标, 侯阿冰
2025, 44(3): 116-122.
摘要
(
37
)
PDF
(1684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育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教师作为教育创新、新质人才培养的关键角色,应主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循证教师教育“新”与“质”的发展以能力持续进阶与未来社会需求导向,正依托实证证据、文献证据和实践证据构建以证据为本的新实践,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新质教育深度推进的关键阶段,系统阐释循证证据赋能教师教育生态重构的价值意蕴,并探索推进其新质发展的实践进路,有助于确保教育输出能够紧密对接并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新时代内涵
李泉, 李怀文, 成健嘉, 邓旭
2025, 44(3): 123-128.
摘要
(
28
)
PDF
(1503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赋予了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新的内涵,即要与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保障教师教育学科的专业地位,加强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认同,凸显新师范特色,以培养优秀教师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发展为根本目的,达成育人质量的稳步提升。在人才培养上,抓牢一流党建,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落实强师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专业素养上,强化职前职后培训,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职业认同上,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有效应对教师职业倦怠;在教师工作作风上,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增加国际化视野;在教育矛盾上,解决教育主要矛盾,助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总之,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新时代内涵应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把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作为重点,推动教师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