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基本信息
主管: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曲靖师范学院
主编:郭丽红
常务副主编:蔡燕
刊期:双月
创刊时间:1982年12月
国内邮发代号:64-84
国外发行代号:1596B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8879
国内公开刊号:CN 53-1165/G4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9-26
上一期
下一期
社会学·乡村治理研究
农村殡葬改革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与调适
高满良
2022, 41(5): 1-5.
摘要
(
252
)
PDF
(798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殡葬改革已经推进了60多年,但是殡葬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实现理想的制度目标,推进农村殡葬改革的正式制度,受到了来自农村内生的非正式制度的抵制,使得农村殡葬改革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冲突关系。厘清制度冲突关系产生的内在原因,并对农村殡葬改革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进行积极调适,是推动新时期殡葬文化转型、形成殡葬新风尚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背景下云南乌蒙山区新乡贤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邹礼跃
2022, 41(5): 6-11.
摘要
(
288
)
PDF
(993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贤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守护者,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农村精英群体的新乡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效应。由于云南乌蒙山区农村尚存在红白事大操大办、彩礼异化、人情异化、家风不良等不文明乡风问题,因而,亟需推进该区域的移风易俗治理。通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打造文明乡风,充分调动新乡贤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当地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新型乡村共同体的重构与乡土文化振兴--以云南省陆良县为例
王自红
2022, 41(5): 12-18.
摘要
(
367
)
PDF
(1095KB) (
1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土文化作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黏合剂,是唤起乡愁的情感基础,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之源,但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乡土文化逐渐衰落,乡村精神逐渐物质化,人们对乡村的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淡化,致使传统的乡村共同体逐渐解体。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新型乡村共同体是集共同意志、共同利益和乡村精神为一体的综合体,其重构面临较大的挑战,振兴乡土文化,构建乡土文化认同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失为重构新型乡村共同体,凝聚乡村精神的有效方式。
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及机制
崔江红
2022, 41(5): 19-23.
摘要
(
410
)
PDF
(690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富裕是集体所有的制度目标,党领导的集体经济是从集体所有的“中国之制”到共同富裕的“中国之治”的现实载体。集体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是做大一次分配、做好二次分配、做优三次分配,改善分配格局。发挥集体经济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要坚持党对集体经济的全方位领导、全过程领导,建立集体经济改善社区分配格局机制、集体内外分配协同机制。
经济学·产业兴旺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曲靖市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
司杨, 冯小霖
2022, 41(5): 24-29.
摘要
(
304
)
PDF
(3118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曲靖市作为农业大市,有大量中小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同程度的融资困境,制约了其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需要突破融资瓶颈。基于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理论,针对曲靖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分别从上游农产品供应商融资、下游农产品采购商融资和库存融资三个方面探讨了可行的农业供应链融资策略,并从金融科技的助力升级、融资平台的建设和融资市场的规范化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曲靖市发展农业供应链融资的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下曲靖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与对策研究
李剑
2022, 41(5): 30-37.
摘要
(
299
)
PDF
(1620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是目前曲靖市“三农”工作重要内容。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于曲靖市乡村产业振兴而言,也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选取乡村产业发展的增长性、效率性、效益性、绿色性、结构性六个要素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并对曲靖市2016至2021年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曲靖市乡村产业发展质量逐年提升。但是,曲靖市乡村产业在发展中在创新驱动、特色化、数字化、价值链等方面存在不足,进而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加强特色产业培育等措施。
云南后脱贫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创新
宋逸
2022, 41(5): 38-42.
摘要
(
159
)
PDF
(698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原贫困地区特别是原深度贫困地区,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后脱贫时代,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了经济主体、奠定了集体经济基础、推进了制度创新、奠定了产业基础、提供了人才支撑,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手。但原贫困地区进入后脱贫时代还存在着劳动力转移障碍、土地流转制度障碍、人才障碍、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为此,通过全面提高后脱贫时代的人力资本,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健全和完善利益联接体制机制,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衔接,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
珠江上游经济文化发展研究
曲靖市聚焦绿色能源产业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王瑞红, 晏燕, 何奕锦, 杨江
2022, 41(5): 43-50.
摘要
(
298
)
PDF
(2612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曲靖作为云南省域副中心建设城市,近年大力发展光伏、新能源新材料和硅化工产业,构建绿色能源产业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产业强市迫在眉睫,但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和学校应对市场的迟钝,目前人才供需有较大矛盾,为此聚焦绿色能源产业,通过分析曲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条件和问题,从明晰协同主体责权利、完善政策制度、激发持续动力、共建信息平台、改革育人模式等角度,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有效衔接“教育”与“产业”,解决曲靖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助推人才兴市、产业兴市。
曲靖市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
魏建功, 赵敏, 魏源
2022, 41(5): 51-56.
摘要
(
507
)
PDF
(1109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全面准确把握其内涵和要义,结合区域廉洁政治生态现实,立足可实践性、彰显地方特色、兼顾长期性与阶段性、常态化与长效化等原则,在公权廉洁文化、公职廉洁文化和社会廉洁文化三个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并加以落实,形成崇尚俭朴、清正廉洁的社会氛围,从而达成一体推进“三不”,提高反腐倡廉效能的目标。
曲靖市城乡融合发展度评价研究
子林波, 高瑞阳
2022, 41(5): 57-61.
摘要
(
211
)
PDF
(1685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曲靖市城镇化率低,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选取经济、空间、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 2001~2019年城乡融合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曲靖市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城乡居民的经济水平及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在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道路交通方面有明显差异,曲靖市需在农村基础设施及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方面加强建设。
文艺学研究
论西晋亲情诗兴盛的原因
陈志刚, 陈威元
2022, 41(5): 62-67.
摘要
(
285
)
PDF
(1068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亲情诗是指比较集中、突出抒写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情感的诗歌。西晋出现亲情诗兴盛的局面,当时的著名诗人都写有亲情诗,有的还成为传世名作。是哪些原因促成西晋亲情诗的兴盛呢?首先,政治环境迫使士人回归家庭亲情,从量和质上改变了过去诗歌中只有亲情元素的历史。其次,儒学的变异激发起士人个体内心深处的家庭情愫,真诚回归世俗和日常,为西晋亲情诗兴盛奠定了思想基础。最后,西晋之前诗歌的发展历程、西晋诗歌的形式主义风气和西晋文学的总体特征决定着西晋亲情诗的必然兴盛。西晋亲情诗的兴盛及其原因理应引起古代文学和古代诗歌研究的重视。
杨慎在滇时期的石刻创作及文学特点
李丹
2022, 41(5): 68-75.
摘要
(
302
)
PDF
(1391KB) (
1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四川新都人杨慎因政治风波谪戍云南,居滇三十余年中,足迹遍布滇云名山大川,留下数量可观的石刻文字,粗略统计有二十余处。在云南山水风俗的熏染下,升庵或于石刻中寄情山水,以史明志;或与云南文士交游酬唱,抚慰心灵;或关心民生,重视教化,始终充满“他乡即故乡”的亲切之感。从文学艺术来看,既有充满情感流动之作,又有辞藻华丽的铺陈之作,显示出升庵文学的多样性。升庵及其石刻作品于云南而言,已成为一种兼容并蓄之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原与边疆和谐发展之美好愿望。
清代滇中尹尚廉诗歌创作考述
朱红华, 李庭辉
2022, 41(5): 76-81.
摘要
(
207
)
PDF
(1208KB)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乾嘉时期滇中昆明府文人尹尚廉所撰《玉案山房诗草》收录尹氏所著古近体诗歌三百余首,诗歌内容多以咏史怀古、写景咏物、酬赠交友为主。诗歌风格效唐崇技,诗风模仿唐大历十才子诗风;抒情上慕晋矜持,诗人倾慕魏晋名士清高自持的流风余韵,多表露壮心未酬、孤寂冷清、惆怅唏嘘的慨叹,纵使遭遇艰辛窘困,却依旧风节自守、持节自励、奋发向上。尹尚廉是清中期滇域布衣文人的典型代表,从其诗作可窥探乾嘉滇域布衣自励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育教学研究
乌蒙山会泽片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教育的问题及策略
周均东
2022, 41(5): 82-87.
摘要
(
567
)
PDF
(958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乌蒙山会泽片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蕴涵丰富,具有很强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充分挖掘、研究和利用好乌蒙山会泽县片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乌蒙山会泽片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当地的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之中,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坚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采用编写本土红色资源教材,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走进学校、进入家庭、融入日常生活等方式,有效实现乌蒙山会泽片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小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促使乌蒙山会泽片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之下为不断夯实立德树人的红色根基服务。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李泉, 张永刚, 邓庆
2022, 41(5): 88-95.
摘要
(
1567
)
PDF
(1834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农村一线幼儿教师,就农村学前教育在教师专业发展、资源配置、教师职业认同、特色课程等四个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发现,教师专业发展、资源配置、专业认同、特色课程四个方面共同影响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晰“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创建“五大支持”保障系统,构建“三段五级”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构建“三位一体”家园共建体系”等四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升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云南边境地区为例
欧运波, 方惠
2022, 41(5): 96-101.
摘要
(
626
)
PDF
(891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边境地区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宝贵的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云南边境地区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育人功能。
AGIL模型视域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困境与转型
肖京林, 肖聪
2022, 41(5): 102-108.
摘要
(
307
)
PDF
(1159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力量。基于帕森斯的AGIL理论模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一个独特的系统,具有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模式维持功能。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着功能性适应困境、目标达成困境、整合困境和模式维持困境,表现为:资源汲取能力弱、目标定位的模糊性、整合功能低效、组织文化的碎片化。为推动组织的发展与转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实现利益共同--提高资源汲取能力,目标共同--合理定位、明确目标,制度共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文化共同--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命运共同体。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研究
陈曦
2022, 41(5): 109-112.
摘要
(
258
)
PDF
(677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以党建引领立德树人的基本单元和重要阵地。要遵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精准把握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性、导向性、实践性的育人功能定位,深刻领会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的客观必然性,持续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引领学风建设,服务成长成才,推进学生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不断释放育人效能,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艺术学研究
论电影《青蛇》的奇幻空间及其意义建构
王淑苹
2022, 41(5): 113-118.
摘要
(
458
)
PDF
(969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鬼才”导演徐克改编中国古老传说,在电影《青蛇》中,创造出了神人鬼妖共生的“第二世界”--“江南”。作为“次创造者”,导演首先重构了情欲自由空间--白府和人造神圣空间--金山寺,通过空间的并置衬托情爱的美好;其次,重构了人物的身体空间,法海的年轻身体成为理法与欲望冲突的载体,蛇性与人性交织的青蛇从边缘角色变成情欲话语表达的主体。通过电影奇幻空间以及奇幻形象的重构,表达了对传统理法秩序的质疑,对人性本能欲望的肯定以及对情感的困惑与追求。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张婷
2022, 41(5): 119-123.
摘要
(
566
)
PDF
(811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创作角度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出现早、发展快,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将民族与时尚、传统与时代、文化与审美融入影片,取得了较好成绩。从传播情况看,电影传播事业不断发展,为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其不断得到云南少数民族同胞认可。但由于创作囿于传统思路,习惯用“他者”的眼光来审视少数民族生活,对少数民族生活价值和内在意义理解不深、表现不够,许多影片未能从多层面塑造人物,创造出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
论杨福音“反线描画法”的艺术与文化意蕴
阮吕菊
2022, 41(5): 124-128.
摘要
(
236
)
PDF
(855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杨福音中国画的“反线描画法”具有简、变、妙的特征,为中国画开拓了新的绘画形式。意蕴方面,“反线描画法”表现出了“情深味厚、简约高华”的绘画意境;格调方面,“反线描画法”则着力于平衡雅俗之间的关系;“反线描画法”是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对当前中国画的发展走向,比如怎样创新笔墨、如何平衡雅俗等,有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