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1-26
    文艺学研究
    从文学地理学看庾信诗歌创作风格的转变
    杨操, 邱美琼
    2022, 41(1):  1-6. 
    摘要 ( 882 )   PDF (1035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考察作家的创作风格,除了作家自身的性格特点、人生经历、社会环境等会对其诗歌风格产生必然的影响外,诗人创作时所处的地理空间、区域气候特点等方面也会对诗人的创作题材和诗歌风格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庾信作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有着特殊的跨地域空间创作经历,庾信在南方这个地域空间内诗歌创作风格表现为“绮丽轻靡”,由南入北后诗歌创作风格转变为“沉郁悲凉”,其诗歌创作风格呈现出极大的风格差异。造成庾信诗歌创作风格转变的诸多原因中,不可忽视地理环境对其诗歌创作风格转变产生的影响。
    北宋馆阁与六一词的“闲人雅歌”
    张钰筱
    2022, 41(1):  7-13. 
    摘要 ( 318 )   PDF (1530KB) ( 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阳修入仕后不久即任馆阁校勘,馆阁清贵娴雅的氛围塑造了他“尚雅”的人格特质,奠定了欧阳修含蓄蕴藉、清丽典雅的词风,促使其形成了“闲人雅歌”的审美理想。“闲”包括生活之闲、政治之闲和情趣之闲,“雅歌”则是将诗的美学要求引入词体,是宋词雅化的重要一环。晏殊、欧阳修等馆阁文人形成了“馆阁气”,他们先后进入权力中枢,成为词坛宗主,身体力行,推崇温润典雅的词风,促进了宋词的雅化。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尚书》的应急主体探究
    李圆圆, 李军
    2022, 41(1):  14-18. 
    摘要 ( 235 )   PDF (794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应急文化,作为儒家早期经典的《尚书》具有一定代表性。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儒家文化都重视人的主体作用,人是应急文化中的主体,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主导者。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探究儒家思想的原发经典《尚书》的应急主体,可以发现《尚书》中的优秀政治家的应急素养很高,民众面对自然灾害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面对各种突然事件能否很好地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尚书》中应急主体的作用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价值认同核心
    罗小青, 董荣泼
    2022, 41(1):  19-27. 
    摘要 ( 480 )   PDF (1184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或政治哲学上的合法性不同于法律上的合法性,其深层有一种文化价值诉求,本质是权力得到人民的“同意”。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出来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中国共产党的“四个创造”和“九个必须”鲜明展现了党获得执政合法性的奋斗历程、历史伟业和未来目标。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价值核心。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路线、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伦理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自由价值诉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价值之基、价值之实、价值之魂,这三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整体。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研究——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阅读
    万红霞
    2022, 41(1):  28-33. 
    摘要 ( 290 )   PDF (749KB) ( 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历史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现实的产物而不是纯粹思想的产物,否定了历史是人们按照头脑中的观念创造出来的论断,确定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论。马克思指出,由于人类生产与交往不断突破民族与地域的限制,所以人类历史最后必将走向联合。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阅读,研究了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一词不同层面的含义,同时对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进程与路径进行了概述与总结,论证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实质是人类对自我本质的把握,是各个人在私有制与分工消灭基础上的联合,是人的解放。
    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中国化及其实践要旨
    马达, 盛国荣
    2022, 41(1):  34-40. 
    摘要 ( 399 )   PDF (1008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逻辑嬗变而逐渐形成的科学立场,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单独就立场问题进行过系统论述,而是内含于他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赋予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时代性特征,并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了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面向新的征程,只有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无产阶级立场和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旨,才能不断争取更大光荣。
    新时代加强政治权威的有效路径探析——基于恩格斯权威思想的思考
    付子文
    2022, 41(1):  41-45. 
    摘要 ( 288 )   PDF (772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权威是政治学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恩格斯权威思想指出权威的本质,提出权威是人们组织起来进行联合活动的客观需要,社会发展离不开权威。新时代我国政治权威受到多方面的挑战,政治权威的提升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因此从恩格斯的《论权威》出发,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大环境下分析我国政治权威建设的重要意义,探寻新时代政治权威的提升路径。
    民族研究
    文化生态理论视域下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
    施荣连, 施建林
    2022, 41(1):  46-52. 
    摘要 ( 685 )   PDF (1090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佤族聚居中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区,受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经验和技术,其中佤族传统服饰的生态文化现象是佤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凝聚了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承载了佤族独特的民族服饰传统生态工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理念,其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内涵造就了佤族传统服饰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饱含了重要的时代价值。运用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阐释佤族传统服饰生态文化现象,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以产业融合为动力促进佤族传统服饰传承与发展,对推进佤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文化与旅游融合下民族村落文化空间的重构——以德宏州盈江县下勐劈傈僳族村为例
    尹敏
    2022, 41(1):  53-59. 
    摘要 ( 331 )   PDF (1011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族村落文化空间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的共同记忆,在推进村落发展机制的探索中,拥有特色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等资源禀赋的民族村落成为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发展的重点,而文化旅游的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市场基础。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双重驱动下,民族村落由封闭到开放,在文化上表现出不同利益主体介入对文化空间从内容、形式、规模和功能上进行解构与重构,以德宏州盈江县下勐劈傈僳族村为例,分析在发展文化旅游中文化空间的转变及其呈现出的特征。
    乡村振兴背景下滇川藏交界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邹礼跃
    2022, 41(1):  60-65. 
    摘要 ( 363 )   PDF (1062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滇川藏交界区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该区域的产业兴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当地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有必要加强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产品的差异化竞争,通过旅游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助力该区域的旅游产业兴旺。
    经济学研究
    “一带一路”经济学研究的文化维度
    孙健灵, 普麟晏
    2022, 41(1):  66-71. 
    摘要 ( 352 )   PDF (898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一带一路”进行经济学研究,当然要以“经济维度”为研究重心,但其“文化维度”同样重要。“一带一路”经济学研究不能不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共建国家)的多元文化现象、倡议本身的中国文化新思维、“文化”与“经济”结伴而行等文化背景;“一带一路”经济学研究不能不凸显“文化共生”“利益中道”与“孔子改善”等文化理念。
    经济伦理变迁下当代中国乡村共同体的振兴治理
    邹荣
    2022, 41(1):  72-80. 
    摘要 ( 331 )   PDF (1337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行为背后不仅蕴藏着人们的基本伦理道德的行为价值选择逻辑,也反映着丰富伦理价值规范的影响。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最为重要的文化维度,是观察和分析一个社会体系最为重要的视角。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以“乡土”为特色的传统经济伦理体系。乡村经济伦理体系的变迁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乡村社会经济伦理观念和伦理体系,对国家乡村振兴治理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与冲击。基于当代中国乡村经济伦理变迁这一基本事实,从共同体重建的维度力图探寻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家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
    疫情期间消费券的经济效应回顾性研究
    高兴佑
    2022, 41(1):  81-89. 
    摘要 ( 441 )   PDF (1438KB) ( 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稳增长保就业,加快经济复苏的步伐,202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扩内需的措施,各地相继推出了消费券政策。提出了消费乘数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消费乘数的原理、计算公式、几何解释,并用最近40年的数据作了实证检验。提出了消费券乘数的概念并给出了计算方法。研究表明,最近10年的消费乘数大约为2.5;特殊时期消费券对经济的短期拉动效果非常显著。针对消费券政策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政策建议。
    法学研究
    云南独龙族原始习惯法中的民事权利规则
    袁琴武
    2022, 41(1):  90-93. 
    摘要 ( 281 )   PDF (674KB) ( 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历史发展过程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独龙族社会形成了完善的土地权利规则、财产权利规则、劳动所得分配规则、债权、债务规则等民间民事权利规则,相对完善的民事权利规则对于独龙族民间纠纷的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且我国国家法同这些规则融合良好,二者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功能使得独龙族社会形成了和谐、友善、诚信的社会价值观念。
    文山州边境少数民族早婚现象的法律分析
    徐淑娴
    2022, 41(1):  94-98. 
    摘要 ( 417 )   PDF (841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传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早婚现象一度盛行,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从法律角度看,早婚涉及子女抚养、监护、早婚关系解除引发的纠纷等诸多法律问题。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文山州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早婚现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梳理出其在子女抚养监护、干预机制缺失、义务教育基础薄弱、男女比例失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沐玲
    2022, 41(1):  99-104. 
    摘要 ( 276 )   PDF (832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宽严相济是适应我国当下时代和社会发展必须坚守的基本刑事政策。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导下,对刑法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层面进行审视,并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出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在立法上严密刑事法网,在司法上实现罪刑均衡,在执法上多部门协同、联合执法,这样才能预防和治理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对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整体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教学研究
    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意向调查研究——以Y省A校和B校为例
    钱立凯, 陈维婷
    2022, 41(1):  105-111. 
    摘要 ( 454 )   PDF (915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向现状,选取了Y省A校和B校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225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识都保持积极态度、职业情感明确、教师职业意志坚定,但是仍有部分同学职业意向不坚定,缺乏具体的职业规划。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职业意向受职业价值观、公费师范生政策、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等影响。开足开好教师教育课程,提升教师职业认识;营造教师教育文化,增强教师职业意志;建立与小学的联动机制,培养教师职业情感,是增强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职业意向的有效手段。
    新时代以超语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知识体系构建
    单菲菲, 赵常友
    2022, 41(1):  112-117. 
    摘要 ( 262 )   PDF (849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对我国翻译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翻译专业在改革过程中难以顺应新时代要求,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基于翻译专业特色知识结构界定课程的目标定位。在探讨新时代翻译专业知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剖析翻译专业面临的新挑战,进而提出以超语能力为框架统整多元培养目标,以及围绕超语能力构建翻译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议,以期帮助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翻译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真正解决困扰翻译专业建设的诸多难题,培养新时代需求的翻译人才。
    乡村幼儿教育内生发展的“离土”问题审视——基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考
    王若
    2022, 41(1):  118-124. 
    摘要 ( 270 )   PDF (1033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幼儿教育优质发展的“复制城镇”思维,迷失了自身内生发展的“土地”,退却为“离土”教育。而怀特海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作为21世纪新兴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潮,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理论引入乡村幼儿教育内生发展,厘清乡村幼儿教育内生发展维度在“离土”问题下表征出的“脱土”“离根”“复制”等现象,找寻乡村幼儿教育内生发展地方归属的“爱土”、文化认同的“归根”、伦理回归的“爱育”教育路向,从而优化乡村幼儿教育内生发展 。
    新时代青年“四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指向
    李肃霜
    2022, 41(1):  125-128. 
    摘要 ( 664 )   PDF (669KB) ( 2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年一代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关乎国家兴亡、民族未来。将“四史”学习融入青年教育,有利于引导青年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消除“精致主义”“泛娱乐主义”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增强青年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