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9-26
    文艺学·文学地理学研究
    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五个学术发展空间
    殷虹刚
    2021, 40(5):  1-8. 
    摘要 ( 320 )   PDF (1230KB)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纵观当前研究现状,在五个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学术发展空间。其一,在系地研究方面,现研究成果偏重以人系地,以文系地研究有待加强;其二,需要对20世纪初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地理学在这个关键时期的转型发展;其三,对中国古代典籍中蕴含的文学地理学思想作系统深入的整理,以发掘并激活其对文学地理学现代学科建构的价值;其四,存在“空间的文学”与“文学的空间”分离割裂的问题,需要在研究中加强二者的融合;其五,存在重实证,轻理论,需要横向的跨学科借鉴和纵向的对传统资源的深度提炼,以促进理论创新。
    满蒙联姻传说中的文学景观
    刘洁
    2021, 40(5):  9-14. 
    摘要 ( 237 )   PDF (1085KB) ( 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满蒙联姻是满族与蒙古族密切交往的历史印记,满蒙联姻传说中的鸿鹄楼、巴林桥、翠花宫、公主陵、公主府、如意河、联姻寨和奶奶庙等文学景观,都蕴含着满蒙历史与文化的精彩内容。关注并研究这些联姻传说和文学景观,不仅可以了解满蒙联盟势不可挡的发展进程,感受联姻公主为两族盟好付出的代价和做出的贡献,而且当下还能起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作用,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宝贵的精神养料。
    街:作为唐宋城市转型空间意象的文学书写
    蔡燕
    2021, 40(5):  15-22. 
    摘要 ( 225 )   PDF (1428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宋文人的城市文学书写敏感的捕捉街这个空间意象展开对城市的诗意想象。随着城市转型进程中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逐步崩坏,街这个线性公共空间从政治性的奔竞之途向城市生活舞台转化,从“六街鼓绝尘埃息”的宵禁冷落走向“金吾不禁六街游”喧闹,从农耕自然审美逐渐融合街市欲望审美,这种变动刻镂出城市转型在街这个独特空间留下的痕迹。
    社会学研究
    土司属官王朝国家认同转换路径研究
    马国君, 杨秋
    2021, 40(5):  23-33. 
    摘要 ( 276 )   PDF (1791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司属官系土司佐治官之统称,按其形成可分为土司自署职官,大土司领下的朝廷官授土司官两类。自署职官惟土司之命是从,不享受中央王朝官衔待遇,而大土司领下的朝廷官授土司官,虽为朝廷命官,还得对大土司负责,听从其调遣,但其下的自署职官依然要惟其意志为是。从此见,土司意志即土司命令,土司属官对王朝国家的认同,首先是对土司的认同,一旦土司与中央王朝发生冲突,土司属官就会成其马前卒对抗朝廷,导致朝廷在土司区治理的失序。为此,明清王朝对土司属官实施了儒学教育、加强土司属官拣选任用,以及改土归流等举措,实现了土司属官从土司认同到王朝国家认同的转换,故展开其研究,对于深化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有着积极意义。
    明清时期社会变迁背景下滇西地方治理——以邓川州傣族阿氏土司为中心
    沈乾芳, 冯灿
    2021, 40(5):  34-42. 
    摘要 ( 457 )   PDF (1627KB) ( 1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清数百年间,滇西地区因国家制度和地方基层治理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位于洱海北部的邓川州极具代表性。明初,威远州傣族土酋阿氏因立功而授邓川土知府职,作为非本地人,阿氏首先通过扩大联姻网络,不仅得到故地土司的援助,还获得了周边各族土司和当地豪强的支持,稳固了在邓川的政治统治基础。此外,滇西地区开发较早,加之明朝大量汉族的进入,以儒学为基础塑造文化身份变得异常活跃,阿氏通过建构历史记忆,实现了文化身份的转变,加强了在当地的文化统治基础。邓川州境农业发达,又形成了以土司为总理,各阶层和各民族相互协作的高效运作体系,强化了土司在当地的经济核心地位。这种治理方式既有西南民族地区的共性,也形成了滇西地方治理的特色。
    清朝西南边境生产作业管理与睦邻安边
    马亚辉
    2021, 40(5):  43-51. 
    摘要 ( 350 )   PDF (1479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边境生产作业管理是边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边境安全紧密相连,并影响着与邻国的关系。清朝边境生产作业管理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农、林、牧、渔、采集、狩猎、开矿、建房等,而清朝西南边境生产作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矿、农、林、渔。在西南边境,清朝民人与邻国民人时常出现越界生产作业事件,极易引发领土争端与边界纠纷。清朝政府在处理越界生产作业时,本着“安边睦邻”的原则,主张不可丝毫侵占邻国土地,亦不可尺寸退让,对本国越境人员予以严惩,而对邻国越境人员则宽大处理,目的是睦邻友好,以安边圉。
    民族学研究
    “自我”隐喻:食物中的族群形象展示
    温梦煜
    2021, 40(5):  52-58. 
    摘要 ( 234 )   PDF (1039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物在思考“自我”与“他者”之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藏族食物不仅仅滋养了藏族人的身体,更是族群身份的自我呈现:牦牛肉、羊肉、青稞与酥油茶作为实现“族群”或者“自我”具象化、实体化的象征符号,成为藏族的自我隐喻。在不同的情境下,藏族特色食物的深层次涵义与展示自我族群身份信息的机制存在差异:它既可以传递团结、凝聚的信息,也可以用于表达分离与区分。统一于同一种食物下对立互构的信息,成为了自我隐喻的关键所在。
    族群形象的建构及呈现
    李捷, 李洁
    2021, 40(5):  59-65. 
    摘要 ( 210 )   PDF (1146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尝试梳理族群典型形象与大众层面族群形象的建构过程,在分析族群形象的建构元素、过程及固化问题中探讨族群形象、典型形象与刻板印象之三维关系。基于建构过程思考族群形象建构的逻辑进路,作为建构主体的族群自我与他者在互构中共同塑造出族群形象。进而,以建构逻辑反思族群形象本身的“真实性”,探讨族群建构本身的意义。
    黔南西南村布依族的双语和谐
    杨世瑜, 陈娥
    2021, 40(5):  66-70. 
    摘要 ( 240 )   PDF (763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对黔南西南村布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发现西南村布依族的母语保存完好,兼用汉语,语言生活属于和谐型;并进一步剖析了母语稳定使用及形成和谐双语生活的成因。
    铜商文化研究
    明代云南铜产与铸钱
    梁晓强
    2021, 40(5):  71-76. 
    摘要 ( 300 )   PDF (922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在元明两朝承南诏、大理遗制,普通流通货币不用铜钱,而用海贝、盐颗。但是由于云南盛产铜,而铜是铸币的基本原材料。因此在明朝时期,云南生产的铜,也被大量用来铸钱,甚至就在云南本地铸钱。
    清代滇铜开发中的企业管理
    孙健灵
    2021, 40(5):  77-83. 
    摘要 ( 192 )   PDF (1164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滇铜开发是皇朝中央主导下的开发行为,但其目标的实现以矿业企业的管理为基础。这些矿业企业具备企业的一般特征,更有滇铜开发的特殊性质和乡土中国的时代印记。在产权关系上,这些矿业企业不仅有权责明确的内部产权结构,而且有尽力避免纠纷的外部产权边界。在管理架构上,驻厂官员与矿商“双重领导”下的“七长制”是其核心,这里既有分工也有协作,但严于“人事管理”而疏于“技术创新”。在文化纽带上,“会馆”有助于筹集资本、招募劳工、强化厂规、约束厂众,但也容易产生“圈子文化”的狭隘性。
    清代云南东川矿业与矿神信仰兴衰
    管梓茹, 陶琳
    2021, 40(5):  84-87. 
    摘要 ( 258 )   PDF (693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神是矿业的行业神,矿神信仰的兴衰反映了矿业的兴衰。早期随着云南东川的铜矿开采,并自发形成了与矿业有关的矿脉龙神。后清朝对铜矿加以重视,东川铜矿由官府管理,矿脉龙神也受赐封,成为地方官员春秋祭祀的正祀,并形成一套祭祀仪式。而东川铜矿的盛衰与矿脉龙神的兴废呈现出相一致的发展轨迹,当东川铜矿衰落时,作为正祀的矿脉龙神也就此衰落。
    曲靖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研究
    曲靖科技教育发展融入省域副中心城市探索
    刘绍吉
    2021, 40(5):  88-93. 
    摘要 ( 300 )   PDF (948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省委省政府关于曲靖发展的定位出发,基于曲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梳理了曲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在科技、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强化科技人才培引,提高科技成果向实体经济转化能力,完善专门教育可持续发展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实力,提高对外交流合作水平等策略,以加快曲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步伐。
    省域副中心城市背景下曲靖建设先进制造基地的策略
    李明慧
    2021, 40(5):  94-98. 
    摘要 ( 305 )   PDF (874KB) ( 1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进制造基地是一个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曲靖市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制造业已形成体系,但制造业重化工型、中低端型、小而散型、内源型“四型”特征依然明显。曲靖建设先进制造基地,要围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按照“4+3+8”的思路,实施“五大提升”,突出规划引领、明确产业定位、提升载体能级、推进创新提升和深化开放合作,构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成云南省先进制造基地。
    教育教学研究
    云南边疆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路径
    欧运波
    2021, 40(5):  99-103. 
    摘要 ( 669 )   PDF (800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小学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意义。因此,充分挖掘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素材,努力开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课程资源,积极增进文化认同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途径既有利于促进云南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云南边疆地区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真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探究——以“改革开放”为例
    晏燕
    2021, 40(5):  104-108. 
    摘要 ( 264 )   PDF (686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依托教材一体化建设来实现。以“改革开放”为例,通过分析大中小学各阶段课程标准对“改革开放”的界定和教材内容的呈现,指出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存在课程目标层次不清、教材内容交叉重复、教材编写体例差异较大、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认为今后应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规律,有序制订课程目标,整体规划教材内容,统一教材编写体例,并解决好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以及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
    缺失与重构: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再造
    杨明宏, 樊娅苹
    2021, 40(5):  109-112. 
    摘要 ( 270 )   PDF (668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校园文化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是实际存在的场域,她以强大的磁力拉动着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组织管理等工作。由于独特的区位和历史,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缺失错位、定位模糊、内容空泛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秉持育人本真,回归大学之道;重新定位,彰显高职特色;校地融合,传承民族文化。
    大数据背景下民族地区中职生德育教育研究——以西藏X中职校为例
    滕晓华, 唐凤琼, 郭荣现, 巴桑顿珠
    2021, 40(5):  113-118. 
    摘要 ( 283 )   PDF (1149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数据给青少年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伴随着大数据推送,青少年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理念及价值观,西藏X中职校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理念,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和教育中职生,规范青少年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技能,而且亦达到了德育教育目的。
    基于“动词聚合与组合关系”的英语教育
    赵常友, 潘朴芬
    2021, 40(5):  119-124. 
    摘要 ( 200 )   PDF (1024KB) ( 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词在英语运用中是一种重要的词类形式。教师改变英语教学观念,树立“基于动词聚合与组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以动词聚合与组合为核心”的语言学习意识,不但可以帮助教师在语言教学中重点突出,而且能够在学生语言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短论
    口传彝族古歌在乌蒙山地区流行类型与风格
    王继超
    2021, 40(5):  125-128. 
    摘要 ( 207 )   PDF (700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蒙山地区流行的口传彝族古歌由婚丧的习俗仪式所承载,因人生礼仪而传播和延续,有固定的格式来支持其特殊的风格,有着全民族所接受的精神娱乐功能,又兼之有传播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准教材功能,创造出了曾经辉煌灿烂与独具特色的古代诗歌艺术,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