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飞.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耦合效应研究——以河南省17个地级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2):125-132. [2]卢新海,匡兵,周敏.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及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45-52. [3]张文信,林楚璇,曾晨,等.环境管控下的山东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生态经济,2022,38(8):153-160. [4]马红梅,高倩.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5):13-24. [5]李国煜,王嘉怡,曹宇,等.碳排放约束下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4):69-77. [6]魏建飞,李强,安子琪,等.中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进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1,37(3):82-88. [7]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玉溪市简介[EB/OL]. [2022-10-10]http://www.yuxi.gov.cn/yxs/sxqjjnew/20221010/577430.html. [8]赵建吉,刘岩,朱亚坤,等.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20,42(1):159-171. [9]尹娟,邱道持,潘娟.基于PSR模型的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评价——以潼南县22个小城镇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2):126-130. [10]王维.长江经济带“4E”协调发展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9):1354-1362. [11]丛晓男.耦合度模型的形式、性质及在地理学中的若干误用[J].经济地理,2019, 39(4):18-25. [12]张立新,朱道林,杜挺,等.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J].资源科学,2017,39(3):418-429. [13]孙黄平,黄震方,徐冬冬,等.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J].经济地理.2017,37(2):163-170. [14]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25-327. [15]赵济,王静爱,朱华晟.中国地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23-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