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七十三卷第二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168. [2]刘伦沛, 刘立波, 邵显会, 等. 超声波辅助提取铜锤玉带草茎叶黄铜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7): 1933-1935+1953. [3]陈 壮, 郭力城, 肖 刚. 铜锤玉带草的抗炎镇痛作用[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4, 33(1): 61-64. [4]鲍晓华. 铜锤玉带草食用开发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 2008, 94(3): 32-33. [5]臧 薇, 刘 帆. 铜锤玉带草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J]. 北方园艺, 2010 (8): 164-166. [6]陈文英. 铜锤玉带草人工栽培技术[J]. 上海蔬菜, 2008 (2): 27. [7] FAO/WHO. Energy and protein requirements[R]. Report of a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522. Geneva: WHO, 1973. [8]刘品华, 刘明研, 张鸭关, 等. 臭参营养成分的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0(3): 418-423. [9]阚建全. 食品化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46. [10]张新昌, 刘 芳, 宋亚蕊, 等. 茶籽蛋白的营养价值评价[J]. 中国油脂, 2013, 38(2): 45-47. [11]夏延斌, 王 燕. 食品化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142. [12]王秀丽, 李桂凤. 野生蔬菜马齿苋的营养成分分析及食用价值[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 (11): 49-50. [13]李元亭, 赵京岚. 栽培蔬菜与野菜营养物质含量的比较研究[J]. 北方园艺, 2011 (1): 30-32. [14] 尹爱武, 田润, 李探芳. 淡竹叶茶营养成分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 34(5): 344-346. [15]王 璋, 许时婴, 江 波, 等. 食品化学[M]. 北京: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3: 442-448. [16]李英丽, 宋朝辉, 王立娅, 等. 不同类型蔬菜营养成分的比较[J]. 北方园艺, 2008 (10): 64-65. [17]刘品华, 冯亚娟, 杨凤仙, 等. 白及中四类糖的定量检测[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39(22): 231-234. [18]谢明勇. 高等食品化学[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9-10. [19]刘锡葵, 邱明华, 李忠荣. 铜锤玉带草三萜酯化学成分分析[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7, 10(3): 20-23. [20]李京东, 余奇飞, 刘丽红.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 28. [21]王喜波, 张英华. 食品检测与分析[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 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