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宗凯.高校“互联网+教育”的推进路径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13-16. [2][20][23](英)琳达·克拉克,克斯斯托弗·温奇.职业教育:国际策略、发展与制度[M].翟海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61,4-16. [3]杨金海.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及其当代意义——兼论新版《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版本由来[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02):29-41. [4][7]刘方喜.由“创客”而“全面发展的个人”:物联网时代社会主义“共建共享”主体建构的进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08):30-38. [5][6][8]蔡昉.经济学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J].劳动经济研究,2019(02):3-20. [9](美)乔治·瑞泽尔:汉堡统治世界?!——社会的麦当劳化[M].姚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8. [10]孟繁强,李新建.技能柔性形成机制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05):99-101. [11]郝楠,李静.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侵蚀效应”与国际技术差距——基于2001—2015年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家,2018(07):55-62. [12][13]刘兰,甘德安.技能结构优化、技术进步与高质量发展[J].学习与实践,2018(09):13-21. [14][15][17][18][19]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36-142,43-65,3-4. [16]张帆,成素梅.一种新的意会知识观——柯林斯的知识观评述[J].哲学动态,2010(03):72-78. [21](澳)杰克·基廷,等.变革的影响:九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比较研究[M].杨蕊竹,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20-34. [22]徐国庆.我国二元经济政策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二元困境——经济社会学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9(01):102-110. [24]巫云仙.“德国制造”模式:特点、成因和发展趋势[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03):144-166. [25]李云飞.德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与形成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33-39. [26]都丽萍.日本职业教育模式形成的因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8(05):17-21. [27]车维汉.日本终身雇佣和年功工资惯例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新进展[J].东北亚论坛,2009(5):82-88. [28]李玉珠.技能形成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02. [29]王永强.终身学习事业中的美国成人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3(09):6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