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锋.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和实践困境——以云南H县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7(3):67-69. [2]林乘东.教育扶贫论[J].民族研究,1997(3):43-52. [3]缪坤和,赵小平,等.实用型教育:边疆贫困地区经济平稳跨越的保障——云南省云县教育扶贫新模式研究[J].思想战线,2001(3):127-132. [4]陈大柔,谢艳.高校教育扶贫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4(3):58-61. [5]宋清华,杨云,张明星.“9+2”教育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3):157-158. [6]毛泽东.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56-257.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谈话[J].人民教育,2000(4):4-5. [9]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8):5-11. [10]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72. [11]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评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2(3):66-71. [12]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118-130. [13]魏峰.从个案到社会:教育个案研究的内涵、层次与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24-29. [14]何安明,惠秋萍.大学生自我和谐与感恩:物质主义价值观和情绪智力的调节与中介作用[J].教育心理研究,2015(2):78-83. [15]李路路,范文.物质与精神兼顾的世俗主义——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J].社会科学战线,2016(1):184-200. [16]沙晶晶,张向葵.中国大学生自尊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3-2013[J].心理科学进展,2016(11):1712-1722. [17]向群英.试论经济困难学生自卑感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0(6):74-75. [18]风笑天.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4(1):60-69. [19]段美枝.内蒙古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三所普通本科院校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5(4):60-63.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 [21]吕效华,吴炜.阶层固化视角下教育对青年发展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3(6):11-16. [22](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M].景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