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基本信息
主管: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曲靖师范学院
主编:郭丽红
常务副主编:蔡燕
刊期:双月
创刊时间:1982年12月
国内邮发代号:64-84
国外发行代号:1596B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8879
国内公开刊号:CN 53-1165/G4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3-26
上一期
下一期
文艺学研究
唐宋文学叙事性转向成因及表现
蔡燕, 李青霖
2021, 40(2): 1-7.
摘要
(
296
)
PDF
(6428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唐以后传统文学发展中出现叙事性转向,原因是多元的,内部原因是中国文学传统中从先秦神话、《诗经》和史传文学以来的叙事传统的积累,外部原因中最重要的是中唐以后随着文学市场化、商业化兴盛起来的市民文学的叙事性对雅文学的影响,形成古文传奇化、词的叙事性强化、诗歌的叙事性转向等文学现象。
曾昭抡《缅边日记》的云南边地文化书写
曹静漪
2021, 40(2): 8-14.
摘要
(
267
)
PDF
(6103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曾昭抡的《缅边日记》是抗战时期关于云南边地的旅行日记,行程从昆明始,经楚雄、下关、保山、龙陵,到芒市终。他用一个科学家和外地人的视角来考察云南边地的历史文化。对云南边地的交通文化、日常生活习俗和土司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展示了云南边地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和阶级性等特征,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
云南彝族稻谷故事的空间叙事建构
张译匀
2021, 40(2): 15-20.
摘要
(
174
)
PDF
(5285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彝族稻谷故事是在日常耕种中孕育而生的。总体呈现出范围广和地域性特色强的流布特征。从空间叙事角度入手,试图建构出彝族稻谷故事广泛流传的空间结构和区域流传的空间形态,并演证彝族稻谷故事是如何被空间叙事所建构的。
论新媒体时代的阅读
黄官品
2021, 40(2): 21-23.
摘要
(
251
)
PDF
(2707KB)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技术与网络的发展,阅读方式已从单一的纸质阅读转变为多种阅读方式并存。在调查研究新媒体阅读与传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面对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和海量的信息,如何阅读更有益自身学习的问题;研究新媒体阅读的优点与缺点,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和如何改进,并对传统与现代如何并行互补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社会学研究
回顾与展望:近10年来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研究述评
邹礼跃
2021, 40(2): 24-28.
摘要
(
449
)
PDF
(5075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梳理研究易地扶贫搬迁的部分代表性CSSCI期刊,发现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探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贫困治理、社区治理、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搬迁移民生计转型、搬迁社区经济发展和搬迁移民的城镇化等问题。今后要拓宽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多学科合作,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后续扶持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群体的权益保障与政府责任——以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城镇集中安置点为例
沐玲
2021, 40(2): 29-34.
摘要
(
201
)
PDF
(5627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实现脱贫致富的一项重大工程,扶贫移民通过搬迁进入安置社区以后,自身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是扶贫移民在安置点能否“住得下—富得起”的关键。以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城镇集中安置点的移民群体为例,分析认为移民群体与国家、地方行政机构、行业组织和非移民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扶贫移民权益保障不足的根源,政府应从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主动协调各方利益,积极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注重风险防范,整合多方资源,探索多元化就业路径等方面来缓解冲突,承担相应的政府责任。
易地扶贫搬迁城镇集中安置社区的治理逻辑与路径优化——以H安置点为例
普艳杰
2021, 40(2): 35-40.
摘要
(
285
)
PDF
(4944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易地扶贫搬迁城镇集中安置模式,承载着巩固移民脱贫成果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双重政策目标。后搬迁时代,安置社区成为双重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把握安置社区治理逻辑,优化治理路径对于巩固移民脱贫成果,实现“稳得住、能发展”目标具有关键作用。聚焦于对H城镇集中安置点的实地调查和相关政策文本分析,呈现该安置社区治理的基本情况,分析阻碍社区治理的相关因素,进而提出安置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加强基层党建,推动社区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移民主体性,激发安置社区内生动力;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促进社区融合。旨在阐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逻辑与巩固移民脱贫成果的内在关联,为优化治理路径,提升治理成效提供有益借鉴。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与社会工作干预——基于会泽县木城社区的实践
徐兴文, 刘芳
2021, 40(2): 41-46.
摘要
(
273
)
PDF
(5018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我国贫困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策略,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然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在建设与发展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困境。以云南省会泽县木城社区作为田野点,基于木城社区的需求,全面呈现社会工作在木城社区的实践过程,探索社会工作助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的模式。
社会工作参与易地搬迁移民社区治理实务研究——以会泽县M社区“三区”社工项目为例
李贵文
2021, 40(2): 47-52.
摘要
(
188
)
PDF
(4897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民政部“三区”社会工作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在会泽县M社区易地搬迁移民社区治理作为案例,基于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及社区治理理念,在易地搬迁移民社区中从移民自身层面、社会组织层面、社区层面存在的不足探讨社会工作提升社区居民意识、培育居民骨干、培育自组织、社区潜能开发等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路径,推动社区治理能力的建设,在实践中探索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逻辑,对易地搬迁的移民社区治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中会泽县脱贫人口返贫因素及对策研究
余锋
2021, 40(2): 53-56.
摘要
(
538
)
PDF
(3558KB) (
3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泽县作为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中的一员,不但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且存在脱贫人口返贫的风险。疫情期间,由于受到失业性返贫、农产品滞销返贫和支出增加返贫因素的影响,会泽县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加剧。基于此,应加强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加强主导产业建设,培育“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继续采取“奖补结合、兜底保障”的发展和补助政策。
民族研究
语言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和谐语言生活构建研究
王艳, 张明仙, 莫菲菲
2021, 40(2): 57-62.
摘要
(
306
)
PDF
(5500KB) (
2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扶贫是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语言扶贫大致可以分为推广普通话与民族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前者有如边疆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与“小手牵大手”带动村寨(社区)学习普通话等;后者有如民族语言教育实践、双语助力扶贫扶智、双语助力疫情防控与边境安全维护、旅游产业中民族语言的赋能。我们从学校语言教育与语言实践入手,进而了解家庭、村寨或社区的语言生活,提出在后脱贫时代注重推普与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并举,建设多语多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建构农业经济发展共同体探究
李剑
2021, 40(2): 63-68.
摘要
(
188
)
PDF
(5543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缅跨境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区位性、民族性等因素,其社会发展对我国与缅甸的全方位合作关系建设以及中缅之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影响。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困境,而建立跨境区域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共同体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地缘关系的紧密性、民族关系的认同性、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农业资源的同构性、协调发展的互补性、发展目标的共同性等表明该区域具有建构农业经济发展共同体的可行性。
民国时期禄劝彝区乡村经济生活管窥——以契约为中心的考察
李晓旋
2021, 40(2): 69-74.
摘要
(
257
)
PDF
(4843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彝族的大量存世文献中有一部分属于经济类文献,这部分文献尚未引起学者的重视。通过对禄劝县茂山乡那庸干立科村,世袭毕摩张兴家所藏契约文献进行梳理,以6份民国时期土地交易契约为研究对象,将彼时赋税制度、货币条例以及社会形态与这批契约进行对比和双向印证,发现该批契约具有格式规范化、货币单位多样化、赋税名目庞杂等特点。这些契约文书反映出了民国时期此地区域特色及其民间交易惯习,从而重现了民国时期禄劝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概况。
尼美村哈尼族的双语和谐
李福来, 陈娥
2021, 40(2): 75-79.
摘要
(
206
)
PDF
(4177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可以总结出尼美村哈尼族语言生活具有如下特点:全民稳定地使用母语,代际传承良好;不同年龄段能不同程度地兼用汉语;尼美村哈尼族的语言生活属于和谐型。哈尼语、汉语各司其职能,以及村民的语言态度包容开放是其语言和谐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
佤族生态观与生态康养旅游共生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施荣连, 施建林
2021, 40(2): 80-85.
摘要
(
197
)
PDF
(5815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战略背景下,从社会发展变革和人类多元化的需求视角,探讨佤族生态观与康养旅游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佤族生态观与生态康养旅游的发展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佤族生态观为生态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养分和丰沃土壤,生态康养旅游的发展对佤族生态观的健康传承和发展具有引领和导向功能,他们的共生互动体现出了与时俱进、协同发展的价值与功能。优化共生环境,健全共生单元协同发展机制、发挥生态康养旅游的主动作用,畅通共生单元之间的信息互动、提炼佤族生态观内涵,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康养旅游胜地、强化佤族生态观的价值主线,提升生态康养旅游品位是佤族生态观与生态康养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生态视域下民间信仰的族际互动及建构——以彝族女神信仰为例
王倩倩
2021, 40(2): 86-92.
摘要
(
204
)
PDF
(6535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女神信仰是彝族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楚雄彝族的女神信仰有着独特的神缘脉络,以女神信仰展开的各种祈福祭祀仪式活动是彝族的民俗盛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楚雄彝族的女神信仰体系逐渐被汉族地区的本土化改造,凸显了地区社会生态面貌,而彝族、苗族、傈僳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也在深深地影响着彝区汉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从而形成当今包容多元的民间信仰格局。
珠江上游经济文化发展研究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视阈下特色小镇发展问题研究——以麒麟爱情小镇为例
沈凌云, 姜虹屿
2021, 40(2): 93-97.
摘要
(
272
)
PDF
(4765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特色小镇在全国掀起了建设热潮,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下,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作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与质量。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以曲靖市麒麟爱情小镇为例,系统梳理其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作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可能性,发现其在人的城市化、产业适应城市化发展以及公共空间的吸引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助力曲靖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为其他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借鉴。
儒家生态伦理在滇东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传承与超越——基于曲靖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参与式观察
曹漫琼
2021, 40(2): 98-103.
摘要
(
212
)
PDF
(4983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造美好生活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归宿。基于对滇东地区的田野考察发现,传统儒家秉持“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超越性的生态伦理观在此地保存良好,当地民众依然秉持着将个体生存融入宇宙万物,强调“物我和一”的生态宜居风貌。对滇东乡村振兴而言,其有助于重塑乡村的“公序良俗”,有助于实现“开放、共享、绿色”的振兴之路。要以人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主导,摒弃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警惕资本逻辑主导“操纵”发展,统筹兼顾文化旅游开发、保护滇东美丽生态、重塑乡村情谊共同体的乡风民俗,才是实现古镇可持续的内生性发展的关键。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曲靖市会泽县部分基层党支部为例
杨世英
2021, 40(2): 104-109.
摘要
(
244
)
PDF
(5399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在农村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新时期对曲靖市的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背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曲靖会泽县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保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在农村工作中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曲靖布依族生态意识的缘起及哲学意蕴
代春燕
2021, 40(2): 110-114.
摘要
(
277
)
PDF
(4455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曲靖布依族的生态意识可以从布依族的创世神话与古歌、自然崇拜以及传统生活习俗中体现出来。布依族的生态意识是伴随着布依族先民认识、征服、祈求自然的需求而产生的,它直接来源于少数民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曲靖布依族生态意识中还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基本宇宙观和“阴阳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教育教学研究
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一个研究文献综述
何树虎, 张坤香
2021, 40(2): 115-119.
摘要
(
388
)
PDF
(4540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建设现状、发展困境以及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CNKI数据库所检索出的94篇论文的分析,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功能定位、队伍建设以及培训能力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献研究发现,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存在理念认识不足、职能定位不清、基础条件薄弱、经费保障欠缺、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准确的定位功能、变革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加强队伍建设是解决县级教师发展中心问题的路径。在未来,还需要加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存在必要性、队伍建设以及研培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
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顾荣江
2021, 40(2): 120-123.
摘要
(
200
)
PDF
(3515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起点定位不全与内容偏差,教育过程中政治站位不高与执行偏软,教育结果方面形式主义泛滥与内化不足等问题。借鉴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等概念原理,从课堂入手,强化正能量的洞察教育,降低学生认识的局限性;开展多样性实践,让学生既能习得也能掌握;常态化开展思想教育,塑造学生好意识的习性,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习近平红色教育的基本内涵研究
雷芸
2021, 40(2): 124-128.
摘要
(
188
)
PDF
(4533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色教育资源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习近平红色教育包含了学习红色历史是思想基础,弘扬红色精神是实践要求,继承优良传统是主要内容,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是价值追求等内容,既有价值观层面的思想引领,又有方法论层面的实践指导,是开展红色教育实践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