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7-26
    珠江上游经济文化发展研究
    云南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问题与对策建议——以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居核村调查为例
    高亚男, 陈萌萌, 叶妍, 朱升
    2017, 36(4):  1-5. 
    摘要 ( 520 )   PDF (828KB) ( 3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云南曲靖市富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592个重点县之一,在云南脱贫攻坚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为此,研究报告以富源县富村镇居核村实施精准脱贫实践为例,总结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面临的难和问题,包括精准帮扶难、扶贫成效精准评价难、脱贫又返贫、扶贫方式单一,多元扶贫格局尚未形成等,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云南人文历史遗址开发与保护研究
    程波
    2017, 36(4):  6-10. 
    摘要 ( 143 )   PDF (811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遗址资源。随着市场化、城镇化发展的快速推进,人文历史遗址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问题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当前人文历史遗址的开发与保护研究仍然存在研究对象过于集中、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视角不够宽广,缺乏实证支撑等突出问题。因此,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应积极推进人文历史遗址开发与保护研究创新。
    曲靖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差异分析
    张梅芬
    2017, 36(4):  11-15. 
    摘要 ( 212 )   PDF (672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文化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异较大。以曲靖市为研究区域,从文化消费城乡差异、各县市区文化消费差异、各县市区文化消费差异优势度三个方面对近10年来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下导致文化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有文化消费观念落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大、农村文化消费乏力、文化产品供给状况存在差异等,提出了缩小曲靖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对策。
    昆明市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
    杨艳俊, 张欣玲, 柳德江, 王泉, 王树超
    2017, 36(4):  16-21. 
    摘要 ( 353 )   PDF (851KB) ( 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昆明市各区、县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关系,该研究应用“灰色关联系统模型”,建立人口结构子系统及经济子系统,对昆明市6区7县1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定量分析,探究昆明市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借助ArcGIS软件,绘制出昆明市各区、县人口结构与经济耦合度及耦合类型空间分布图。依据昆明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系数、耦合度,将昆明市各区、县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类型划分为低水平耦合发展型、拮抗耦合发展型、磨合耦合发展型、协调耦合发展型四类。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
    高鹏春
    2017, 36(4):  22-24. 
    摘要 ( 190 )   PDF (592KB) ( 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以“一带一路”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等进行探析,提出新时期民族体育旅游发展要依托丝绸之路实施协同联合开发战略,特别是要挖掘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内在潜力,走系列化、精品化、高档化的特色发展道路和接轨国际专业旅游方向,以期为全面促进民族体育旅游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文艺学研究
    范稳“藏地三部曲”中“宗教救世”倾向的反思
    夏文仙
    2017, 36(4):  25-29. 
    摘要 ( 134 )   PDF (989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范稳“藏地三部曲”从宗教视角描写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融,高举宗教信仰对爱情、对人生的拯救,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毒作用,对宗教的书写与探索达到了新的高度。但由于对宗教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负面因素净化不足,显示出一些值得反思的倾向:恶之力量如何在宗教自身中得到清洗、净化的过程与思考被省略,善的力量显得脱离文化土壤、孤悬虚空;对神性的过度高扬,导致人物形象抽象化、符号化和对人性的压抑、扭曲;高扬宗教拯救功能,导致将其绝对化与虚无化,叙述历史时弱化了反思与批判的深度,展望新生与未来时显得神秘、虚幻。
    再现元代江西文学之盛——评李超《元代江西文人群体研究》
    陈志刚
    2017, 36(4):  30-33. 
    摘要 ( 157 )   PDF (663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李超博士的《元代江西文人群体研究》一书充溢着深沉的历史感, 体现出细腻的文学感,抱持着神圣的使命感,很好地再现了元代江西文学之盛。该著选取地域文学研究视角,但又不是“研究策略”的产物,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思想有重要启发。
    哈代《远离尘嚣》与《道德经》中的生态哲学思想比较
    王娟
    2017, 36(4):  34-38. 
    摘要 ( 134 )   PDF (846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长篇小说《远离尘嚣》中,哈代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从中可以清楚地探析哈代的生态哲学思想,而哈代所持的这些生态哲学思想与《道德经》所提倡的生态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尽管在宇宙起源的认识上稍有不同,但这两种生态哲学思想一致认同道法自然及天地人共同组成了宇宙统一体的观点,都怀有“天人合一”的最高生态理想。通过对比《道德经》与哈代在《远离尘嚣》中所表达的生态哲学思想的异同,探寻中西方这两种生态哲学思想中的同质性,以进行跨文化生态哲学比较研究。
    诗与传:李贺形象神话侧面的建构轨迹
    高恒, 张丹
    2017, 36(4):  39-44. 
    摘要 ( 142 )   PDF (1041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李贺作为中唐时期一个特殊诗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目前对李贺形象接受的研究却很少,而关于李贺形象的神话侧面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李贺形象的神话侧面的建构路径呈现出一种诗与传的互动进程,李贺个人的诗歌创作《公无出门》或许就是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的一个隐性源头。“李贺”在后世笔记中已然成为一个神话因素并且迅速形成一个以“李贺”为中心的神话系统,首尾照应、互相牵连,生动地展现了李贺的神化路径。而李贺“白玉楼”神化的背后则体现了李商隐的“造神”动机,即对中国诗歌史中“诗人薄命”观念的反思和唐代道教思想盛行的环境下,李商隐对李贺平生经历感同身受的主观选择。
    《希望之乡的莫娜》中流动和混杂的族裔身份研究
    史丽娜, 原一川, 史丽玲
    2017, 36(4):  45-47. 
    摘要 ( 230 )   PDF (571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任璧莲作为移民后代和华裔美国人,从小居住在犹太社区,后又与爱尔兰裔美国人结婚,如此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积极的刺激因素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她在作品中对美国少数族裔和多元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她支持并坚持多元文化主义,还在小说中将这种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多元化表现出来。本文以多元文化主义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其代表作《希望之乡的莫娜》中流动和混杂的族裔身份以及身份认同。
    语言文字学研究
    从形式主义观点看五言律诗的产生和形式美
    史上玉
    2017, 36(4):  48-52. 
    摘要 ( 180 )   PDF (892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言律诗是中国古典诗坛的重镇。其定型过程是历代诗体研究者不懈探讨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五律也因其形式上的较多规范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饱受争议。与传统的从文化背景和创作主体的因素解释五律的定型问题不同,从形式主义的观点出发,运用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着眼于文学体裁自身的演进和嬗变,重审五言律诗产生的原因及其形制本身的意义。
    撒尼彝语结构助词研究
    王海滨
    2017, 36(4):  53-57. 
    摘要 ( 203 )   PDF (514KB) ( 2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撒尼语属于彝语东南部方言撒尼土语,有丰富的结构助词。根据助词在句中所表示的句子成分性质,撒尼语的结构助词分为主语助词、谓语助词、宾语助词、定语助词、状语助词和补语助词,它们各有自己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其中主语助词、宾语助词、状语助词、补语助词不仅数量多,使用复杂;相比之下,谓语助词和定语助词数量少,使用情况简单。
    汉字彝文形意对比浅析
    陈林
    2017, 36(4):  58-61. 
    摘要 ( 253 )   PDF (658KB)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及彝文与汉字的关系,百家各执一词。有认为彝文是仿造汉字形成的,有认为彝文属于汉字系文字,但也有很多学者提出彝文汉字属同源异流。故此,另辟蹊径地从共同彝字与汉字形意比较来窥探汉彝文之关系。
    他留话的话题句
    段秋红
    2017, 36(4):  62-66. 
    摘要 ( 137 )   PDF (552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他留话以助词bɔ55作为话题标记,是一种具有话题结构的语言。可以充当话题的结构有主语、宾语、状语。话题标记具有多功能性的特点,可以做句末语气助词、方位、处所助词等功能。在受事居前的施受关系句、拷贝式等特殊句型中也用bɔ55来标示话题。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中国高等学校行政法律地位研究
    王建新
    2017, 36(4):  67-71. 
    摘要 ( 140 )   PDF (834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高等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有双重主体地位,既是行政主体又是行政相对人。一方面,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高等学校拥有行政权力并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是行政主体。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对象,是行政相对人,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分析高等学校行政法律地位对于明确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认定其行政法律责任,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治校,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教师专业标准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李俊
    2017, 36(4):  72-75. 
    摘要 ( 301 )   PDF (672KB)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等教育学科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理论必修课程,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是落实《专业标准》的平台和载体,教育学科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中以《专业标准》为导向,以教育名著阅读、教育叙事研究、教学观摩学习、教师角色模拟等专项培养为改革路径,做了些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多样化教学重构高效实体课堂——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刘杏梅
    2017, 36(4):  76-78. 
    摘要 ( 137 )   PDF (597KB) ( 3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目前其实体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说是遭遇了课堂危机。这就需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的不同,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互动体验式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历史人物点评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置入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重构《纲要》高效实体课堂。
    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行动逻辑
    陈正权
    2017, 36(4):  79-83. 
    摘要 ( 136 )   PDF (867KB) ( 3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驱使地方院校必须放弃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生存榜样”、“理论模板”的路径依赖,要主动转变办学理念、变革管理评价模式、进一步彰显特色和积极主动作为,通过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变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创新及社会服务改革,推动地方院校成功转型。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研究
    李建荣
    2017, 36(4):  84-87. 
    摘要 ( 145 )   PDF (605KB) ( 3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扎实外语专业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合理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即是实现此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通识教育课程是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便成为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免费师范生入职初期专业成长调查研究——以S大学三届毕业生为例
    丁武, 袁成
    2017, 36(4):  88-91. 
    摘要 ( 178 )   PDF (694KB) ( 3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入职初期专业成长分析是免费师范生培养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发现入职初期免费师范生存在专业成长意识缺乏、忽视自身在专业成长中的主体作用、专业成长的外部支持力度不够、免费师范生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并据此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免费师范生培养教育提供政策依据和策略支持。
    幼儿教育研究
    “动化教学”在幼儿爱心发展教育中的应用
    谢利东, 李昌茂
    2017, 36(4):  92-95. 
    摘要 ( 117 )   PDF (708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幼儿爱心培养对幼儿健全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幼儿爱心缺失已成为幼儿发展中的普遍问题。在调查幼儿爱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动化教学”在幼儿爱心发展教育中的应用。
    幼儿园亲子游戏中父亲参与情况调查研究
    许鲁闽, 刘颖华
    2017, 36(4):  96-99. 
    摘要 ( 249 )   PDF (631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幼儿园亲子游戏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的方法对幼儿父亲参与幼儿园亲子游戏的认识、参与频率和方式、影响参与动机等因素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发现幼儿父亲在参与幼儿园亲子游戏方面普遍存在着三个问题。即父亲对参与幼儿园亲子游戏不重视;父亲参与意识淡薄;父亲参与频率低、参与方式单一。针对此现状根据在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实用性的各项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性策略,以期促进幼儿父亲参与幼儿园亲子游戏,进而保障幼儿的良好成长。
    爨文化研究
    中华传统道德视域下爨文化的译介与传播——以爨碑铭文英译为例
    高云柱
    2017, 36(4):  100-104. 
    摘要 ( 188 )   PDF (885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爨文化上承古滇文化,下启南诏文化,是西南民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以《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为物质载体的爨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本文以爨碑铭文为参照,扼要概述了中华传统道德在爨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并以《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铭文英译为例,借用中华传统道德视角,阐释了爨文化的译介策略,进而提出爨文化跨语境的传播路径,以期进一步促进爨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爨道德文化考述
    杨文杰
    2017, 36(4):  105-107. 
    摘要 ( 212 )   PDF (597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人类学对文化研究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方法论引导下,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对爨氏统治南中时期在当时民众“爨人”中认同的“爨道德文化”进行考证与分析,研究表明:爨道德文化在生产劳动、部落战争、宗教熏陶、政教统治中形成,并在与历代环境的矛盾运动中得到发展,这些道德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契合。
    地方宗教研究
    滇东北民间正一道安神开光科仪考察
    申晓虎
    2017, 36(4):  108-111. 
    摘要 ( 165 )   PDF (772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滇东北一带道教源远流长。明清以来,正一道诸派融合,引佛融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正一道。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正一道日渐复兴,信众多借助安神开光,祈福禳灾。仪式分择吉、安神、开光三个步骤,仪式过程、表文、符、咒均展现了正统道教内容,同时又体现出地方性特色。
    曲靖道教源流与现状分析
    吕师
    2017, 36(4):  112-116. 
    摘要 ( 145 )   PDF (992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曲靖道教的形成是在本地土著民族原有巫教的基础上接纳了早期天师道的精髓,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清微派、灵宝派、神霄派以及上清派等道教宗派的精髓,进而与“儒佛”和谐共生、彼此交融,形成了独具曲靖地方特色的区域道教。目前,传承曲靖道经的两大群体分别为“道士世家”和“洞经会”,通过对曲靖道经的初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曲靖地区道教研究的空白,并且在明确了其“巫道一体,三教合一”的特点。
    艺术研究
    传播学视阈下的川剧海外传播初探
    高山湖
    2017, 36(4):  117-120. 
    摘要 ( 113 )   PDF (758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戏曲的海外传播是戏曲当代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地方戏大剧种的川剧同样如此。以传播学中的传播五要素为理论基础,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对当下川剧海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探讨,可对川剧乃至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相关启示与借鉴。
    内在叙述的参与——论巴尔蒂斯作品中的光与影
    林家望
    2017, 36(4):  121-124. 
    摘要 ( 127 )   PDF (775KB) ( 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巴尔蒂斯的绘画作品以表现“可见事物背后的真实”而著称,着重从光与影的角度来探析这一要素如何在其绘画的内在精神叙述中所承担的作用。分别从光影对构成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以及非实体的光影表现这三个方面与不同类型的作品相对应的关系分析,以此探讨巴尔蒂斯在光影的运用技巧上的独创性和其光影表现在参与内在叙述的艺术旨趣上的精神性。
    陈美娥对台湾汉唐乐府的艺术贡献
    翁世晖, 林媛
    2017, 36(4):  125-128. 
    摘要 ( 372 )   PDF (846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泉州作为文化艺术古都,其戏曲艺术经历了从民间到宫廷贵族又重新回到了民间的心路历程,泉州戏曲传承发展了华夏民族乐舞艺术精粹。梨园戏以及活化石南音正是泉州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汉唐乐府创始人陈美娥祖籍福建泉州,后随祖辈迁居台湾。陈美娥在近距离深入了解自己的故乡,接触学习了这极具浓厚历史积淀又彰显地域特色的梨园乐舞与南音。也正是如此,返台后陈美娥将其所学于1983年在台北创立《汉唐乐府》。此后《汉唐乐府》多部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促进了世界对梨园、南音与泉州的了解,也促进两岸的深度交流,汉唐乐府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陈美娥对汉唐乐府的成立和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