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3. [2]李晓青,徐修桥,谢炳康,等.喀斯特地区农村居民点对石漠化演变的影响[J].经济地理,2020,40(10):154-163. [3]王宇,张华,张贵,等.云南省石漠化调查及治理综述[J].中国岩溶,2016,35(5):486-496. [4]付同刚,陈洪松,张伟,等.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农民参与意识与响应——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6,36(24):7951-7959. [5](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规则、博弈与公共池塘资源[M].王巧玲,任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6]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简介[EB/OL].2016-02-19.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fangtan/2016-02/19/content_37828400.htm. [7]刘拓,周光辉,但新球,等.中国岩溶石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5-17. [8]许翔,骆荣泰,谭健晖,等.百色市石漠化综合治理现状与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18,47(3):369-372. [9]吴得卿.基于农户视角的六盘水石漠化治理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28(4):9-12. [10]肖静怡,熊康宁,罗娅,等.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以贵州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2(4):187-191. [11]王嘉学.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发生与控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41(4):42-47. [12]王亚华.对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的再评估[J].公共管理评论,2017(1):3-9. [13]金太军,鹿斌.制度建构: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反思[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6(2):12-22. [14](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陈昕,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4:6. [15]邓正来,杰弗里·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