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1][54] 江应樑.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313-314/313-314/531/331. [2] 江应樑.西南边疆民族论丛[M].广州:珠海大学出版社,1948:109-138. [3][53] 马长寿.凉山倮彝考察报告[M].成都:巴蜀书社,2006:354-357/351. [4] 李世愉.试论土目内涵的演变及其在土司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J].民族研究,1987(3):43-52. [5] 成臻铭.论明清土目的拣选和提升[J].西北民族研究,2006(6):45-55. [6] 成臻铭.明清时期湖广土司自署职官初探[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4):90-93. [7][11][28][33] 张肖梅.云南经济[M].重庆: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D11/D11/D5/D13. [8][9][13][14][15][18][42] 江应樑.摆夷的经济文化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42/142/143/140/140/139-140/140. [10][20][24] 刘锡蕃.岭表纪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11/201/201. [16][19][26]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古籍整理委员会.州通志·土司土民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22/26/22. [17][36][37] 顾彩.容美纪游注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43-44/43-44/43-44. [21][22][34] 谈琪.壮族土司制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110/112/113-116. [23][38] 罗维庆,罗中.土司制度与彭氏土司历史文献资料辑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18/18-19. [25] 广西博物馆.广西土司制度资料汇编:第1-4册[M].1961年铅印本:366. [27] 李德龙.黔南苗蛮图说研究[M].重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53. [29] 穆彰阿,等.嘉庆重修一统志[O].卷五○一:安顺府. [30] 刘宇昌,等.黎平府志[O].卷四:地理志. [31] 佘贻泽.中国土司制度[M].重庆:正中书局,1944:138. [32] 黔西北苗族彝族社会历史综合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8. [35] 蓝武.从设土到改流:元明时期广西土司制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6. [39] 王承尧,罗午.土家族土司简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90. [40][43] 李化龙.平播全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103/205-214. [41] 顾炎武.肇域志:六[M].谭其骧,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125. [44][63] 乾隆.云南通志[O].卷二十九:艺文. [45][46][47][48][56] 明实录:第一册[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2366/2517/3025/3476/1521-1522. [49] 马国君等.土司官族科举入仕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9(8):133-142. [50] 王崧.道光云南志钞[M].刘景毛,点校.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研究所,1995:305. [52] 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39-740. [55] (光绪)镇安府志[O].卷六:土司世系表. [57] 明实录:第二册[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862. [58] 郭子章.黔记:卷五十八[O].土司土官世传. [59] 明实录:第五册[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5029. [60] 明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6698. [61][65] 清实录:第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976/977. [62] 光绪:归顺直隶州志[O].卷一:沿革. [64] 李平凡,颜勇,等.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彝族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32. [66] 贵州省大方县志编纂委员会.大定县志[M].重庆:重庆渝新印刷厂印刷,1985:513-514. [67] (民国)大定县区保概况[M].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三辑:下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526-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