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奕博,唐正光,杨玉龙.矿粉土壤固化剂改良高原红粘土试验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443-449. [2]陈佳雨,刘之葵,陈永国,等.纤维红黏土强度的正交试验及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0,47(1):117-124. [3]刘之葵,邱晓娟,雷轶.水泥改良桂林红粘土的试验研究[J].公路工程,2016,41(1):6-9+19. [4]余佳兴.砂和石灰改良桂林红粘土工程特性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8. [5]谭罗荣,孔令伟.某类红粘土的基本特性与微观结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1,23(4):458-462. [6]万智,任毅,秦敏,等.改性红粘土的击实特性试验研究[J].公路工程,2013,38(2):6-11. [7]刘磊,董薇,李秉宜.消石灰改良红黏土室内试验研究[J].人民珠江,2017,38(3):25-28. [8]徐敦美.膨胀土路基石灰改良施工工艺试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铁路局.TB10001-2016.铁路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铁路局.TB10077-2019.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102—2010.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12]赵明纲.石灰改良高液限土机理分析[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4. [13]杨志强,郭见扬.石灰处理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微观机理的研究[J].岩土力学,1991,12(3):11-23. [14]赵书凯.地铁行车荷载下软粘土微观结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15]武泽华.公路工程压实红粘土强度衰减规律及细微观结构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7. [16]滕珂,肖宏彬,许豪,等.非饱和膨胀土与红粘土的对比试验研究及微观结构分析[J].公路工程,2010,35(5):4-9. [17]赵明纲.石灰改良高液限土机理分析[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4. [18]梁少欢,卢玉东,潘网生,等.基于SEM的贵州黔南红粘土微观结构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20,38(2):151-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