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307,308. [2] (挪)弗雷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M].李丽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 [3]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3. [4][20] (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比较文学形象学[M].孟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高焕静.《人民日报》(1950-2014)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5:18. [6] 张文.民族关系视野中的传统族群形象问题浅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02):32. [7] 张文轩,冷桂玉,杨超云.电视媒体中少数族群形象的塑造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6(08):21. [8][19] 温梦煜.互动、边界与自我表达[D].兰州大学,2016. [9] 李贤,王亚军.民族形象的“他者塑造”和“自我建构”——以新疆少数民族的形象传播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03):2. [10] 巫达.族群性与族群认同建构——四川尔苏人的民族志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4. [11] 杨宜音,张曙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39. [12] 王希恩.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J].民族研究,2010(05):2-3. [13]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3. [14] Daniel Katz, Kenneth W. Braly. Racial Stereotypes of 100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33(3):181. [15] 张海钟,等.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1. [16] 施培中.“苗蛊”辨析[J].贵州文史丛刊,1988(04):90. [17] 江作苏,李理.传播视野:国家形象的官方民间舆论场互补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06):87. [18] 南振中.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J].中国记者,2003(03):7. [21] 肖星,王立安,苗红.民族地区旅游地形象认知的替代效应与旅游形象策划[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01):27. [22] 朱晓阳.地势、民族志和“本体论转向”的人类学[J].思想战线,2015(05):9. [23] 陈莹盈,林德荣.旅游活动中的主客互动研究——自我与他者关系类型及其行为方式[J].旅游科学,2015(0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