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9][34][36]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06-307,393,368-369,4-5,334. [2] 余意.文学家地理:文学地理学学科的原点[N].文艺报,2006-07-08(03). [3] 刘敏,方如康.现代地理科学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 [4][6][16][24][35][37][42][43] 梅新林,葛永海.文学地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313,138,120,66,154-236,178,150,104. [5] 刘经菴.中国纯文学史纲[M].北京:北平著者书店,1935:453-462. [7][8]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5,46. [9] 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北京:中华书局,2006:43-65. [10] 夏汉宁,刘双琴,黎清.宋代江西文学家地图[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4:207-300. [11] 陈寅恪.讲义及杂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2:483. [12]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 [13] 王兆鹏,郑永晓,刘京臣.借器之势,出道之新——“数字人文”浪潮下的古典文学研究三人谈[J].文艺研究,2019(9):79-88. [14] 王兆鹏.从“年谱”到“编年系地谱”——重建作家年谱的理念与范式[J].文学评论,2021(2):17-24. [15] 胡尧.浅议清末以来中西交流对中国地理学发展之影响[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120-121. [18][21]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和影响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53-406,407-416. [19][20] 艾素珍.清末人文地理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J].中国科技史料,1996(1):26-35. [22] 王葆心.古文辞通义[M].熊礼汇,标点.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02. [23] 王水照,朱刚.三个遮蔽:中国古代文章学遭遇“五四”[J].文学评论,2010,(4). [25] 范军.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地理环境论——中国古代文艺生态学思想研究之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3):81-87. [26] 李志艳.论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2(9):122-129. [27] 林荣琴.试析《史记·货殖列传》与《汉书·地理志》中的风俗地理思想[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42-44. [28] 王红娟.《汉书·地理志》与《诗经》的文学地理观[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9-82. [30] 陈叙.试论《诗》地理学在汉代的发生[J].南京社会科学,2006(8):93-97. [31]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461. [32] 左丘明.左传[M].杜预,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20. [33] 邹建军.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6(1):6-9. [38] 韩伟.文学地理学的问题意识与范式革新[J].兰州学刊,2015(6):48-52. [39] 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J].读书,1986(4):85-91. [40] 刘遥.关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前景——邹建军教授访谈录[J].世界文学评论,2008(2):21-27. [41] 颜红菲.当代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J].世界文学评论,2011(1):57-59. [44] 米歇尔·柯罗,姜丹丹.文学地理学、地理批评与地理诗学[J].文化与诗学,2014(2):229-248. [45] 陶礼天.略论文学地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文化研究:第12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70. [46] 李仲凡.地理学学理资源在文学地理学建构中的作用[J].兰州学刊,2015(6):53-58. [47]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8] 曾大兴.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9] 杨义.文学地理学会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