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建兵.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误区及改进分析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4):346-349. [2] 王慧君,齐占浩.古村风貌保护前提下的乡村旅游规划研究[J].城市地理,2017(4X):50. [3] 孙馨,陈士惠,陆雪梅,等.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58. [4]张述林,李源,刘佳瑜,等.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5-7. [5]徐旺生.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J].古今农业,2006(2):51-67. [6]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24(8):16-20. [7]吴文良,王静慧.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三生共赢”[C]//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2009:153-162. [8]席建超,王首琨,张瑞英.旅游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3):425-435. [9]王小树,关晓伟,焦艳.“三生”一体模式的乡村旅游规划——以黑龙江柳河风景名胜区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6):21-23. [10]陈腾.“三化同步、三生融合”理念下的山地小城镇规划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3(9):38-42+46. [11]武晓英,李辉.“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背景下黔西南州山地旅游发展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9(2):35-39. [12]刘保丽.基于共生理论的武汉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4. [13]李庆雷.旅游策划: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3:41. [14]郭盼盼.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RBD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营造[J].华章,2013(23):302-302. [15][19]范春.基于斑-廊-基-缘的乡村旅游空间规划理论探讨[J].西部论坛,2007,17(6):30-34. [16]郭焕成.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郭焕成,郑健雄,陈田,等.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2-3. [17]方增福.乡村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0(6):25-27. [18]杨岳刚,郑国全.基于“三生”理念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分类研究——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4,12(4):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