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健. 国家视域中边疆与边疆观念的演变:内涵、形态与界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 22-29. [2] 杜文忠. 边疆的概念与边疆的法律[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3(04): 3-8+117. [3] 宋培军. 拉铁摩尔“双边疆”范式的内涵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2): 23-29. [4] 春秋左传正义:卷九“庄公二十八年”[M]//十三经注疏: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影印版:1781 . [5] [7]彭丰文. 从两汉西南夷经略看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5(4):31-39,179-180. [6] 王文光,李晓斌.百越民族发展演变史[M].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90. [8] 高荣. 汉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0(1):1-9. [9] 汉书·霍去病传[O]. [10] 李大龙. 边吏与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以两汉为中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6): 1-10. [11] 张维. 唐代前期北部边疆治边机构研究(618-755)[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12] 吴展渊. 唐代边疆问题论争研究[D]. 西南大学, 2010. [13] 杜芝明. 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 西南大学, 2011. [14] 方铁,黄禾雨. 论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3 (2): 19-31,147. [15] [17] [19]方铁. 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1): 79-84. [16] 杨永福,陶亚敏. 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措施之比较[J]. 贵州民族研究, 2007(1): 131-139. [18] 杨永福. 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思想之比较[J]. 广西社会科学, 2007(2): 95-99. [20] 李治亭. 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 1-11. [21] 沙文涛. 简论戴季陶的治边思想[J]. 学术探索, 2012(8): 96-100. [22] 马玉华. 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8(3): 33-39,148. [23] 刘逖. 中国古代传统治边思想初探[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 1988(3): 10-14. [24] 顾华详. 国际合作打击“三股势力”策略探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33-42. [25] 马陇平. 西部边疆稳定视角下打击“三股势力”法治化研究[D]. 兰州大学,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