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龚新蜀,刘桂清.可持续发展: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主题[J].松辽学刊,2000(5):28-29. [2] 安和平,赵栋昌,王君莉,等.贵州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初步探究[A].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09. [3]曹舒蕾.云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5-9. [4]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2):136-143. [5]吴跃明,郎东锋,张子珩,等.环境、经济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2):47-50. [6]杨汉奎,杨斌.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J].贵州社会科学,1996,14(4):1-9. [7]王明权,汪金达,刘景双.吉林省西部资源环境和人口经济发展的耦合性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2):167-172. [8]王美霞,任志远,杨忍,等.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34-38 [9]李佳,吴军年,杜哲.生态脆弱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评价:以民勤地区为例[J].中国沙漠,2007,27 (1):117-122. [10]刘月兰,吴文娟.新疆人口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状况评价[J].资源与产业,2013,15(3):139-140. [11]童玉芬,刘长安.北京市人口、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协调度评价[J].人口与发展,2013,19(1):45-47. [12]马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测定——以重庆市为例[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1):19-20. [13]齐晓娟,童玉芬.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110-113. [14]曾鹏,朱玉鑫.中国十大城市群生态与经济协调度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6):117-119. [15]崔木花.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经济地理,2015,35(7):72-78. [16]王爱辉.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与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2):316-322. [17]安和平,陈爱平,阳艳珠,等.贵州人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报告[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1(1):45-77. [18]周珊珊.贵州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2,22(S1):201-204. [19]姬少剑.贵州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与预警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 [20]杨猛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1]贵州省统计局编.贵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4. [22]阿里木江·阿不来提,娜迪拉·阿不都热苏力等.新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时空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2):20-22. [23]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6(5):142-143. [24]张晓东,朱德海.中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预测分析[J].资源学报,2003,25(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