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小安. 对发展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1-09-07.
[2]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为例[J].地理科学,2001,8(4):354-359.
[3] 赵玉宗,张玉香.城郊旅游开发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34(2):115-118.
[4] 吴希冰,张立明. 武汉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364-368.
[5] 王瑛,王铮.旅游业区位分析一以云南为例[J].地理学报,2000,55(3):346-352.
[6] 埃比尼泽·霍华德 著, 金经元 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18.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20-321.
[8] PS Rummell-The Rise of New Ruralism[J].URBAN LAND,2006.
[9] Kraus.S.(2006).A Call for New Ruralism.In Frameworks,Issue3.[Online]
[10] [美]约翰·阿切尔著, 周武忠译. 美国浪漫色郊区中的乡村和城市[J]. 北京园林, 1992(1):25-33.
[11] John Archer(1983):Country and City in the Amerrican Romantic Suburb,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tural Historians,XLII(2):139-156.
[12] 卢良恕,沈秋兴等. 韩国农业发展与新乡村运动[J].中国农学通报,1997(6):2-8.
[13] 周武忠. 新乡村主义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8(7):123-131.
[14] 明庆忠,武友德,李宏.论生态旅游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8,3(1):100-104.
[15] 吕和发.论专题旅游休闲活动的策划[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0-34.
[16] 明庆忠,刘宏芳. 乡村旅游:美丽家园的重塑与再造[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4):79-87.
[17] 陶犁.论云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思想战线,2000(6):78-80.
[18] 王伟.环城游憩带成长模式及创新系统研究——基于体验经济视角[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