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2:187. [2] 罗默.人口质量经济学[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83. [3] 朱国宏.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M].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34. [4] 奥雷利奥·佩西.人类的素质[M].薜荣久,译.北京: 中国展望出版社,2002:81-92. [5] BLACKWELL M, COBB S, WEINBERG D. The economic impact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ssues and methodology [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2,16:88-95. [6] DALMAZZO A, De BLASIO G. Social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Italian Local Labor markets [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7,41:51-69. [7]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92. [8] 段平忠.人力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4):87-91. [9] 张纯元.人口经济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0. [10] 吴瑞君,姚引妹.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J].人口学刊,2006(6):3-7. [11] 叶茂林,郑晓齐,王斌.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89-92. [12] 毛洪涛,马丹.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财经科学,2004(1):92-95. [13] 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证依据[J].经济研究,1999(2):39-48. [14] 段吟颖.教育、人力、资本与增长:基于中国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1):121-123. [15]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贵州省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6] 周明,刘艳军,朱忠杰.中国区域人口素质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1-6. [17] Cobb Douglas P.A theory of Pro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upplement March,1928(18):203-2038. [18] 崔玉平.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71-78. [19] 熊翠琳,李旭东.贵州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19-122. [20] 张君诚.人才素质与人口素质[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176-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