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氮素形态对有色稻和常规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魏晓梅, 杨怀仙, 吴丽芳
-
2024, 43(3):
41-49.
-
摘要
(
79 )
PDF (1493KB)
(
73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不同氮素形态对有色稻和常规稻的影响,本试验设氮素形态(硝态氮NO-3:铵态氮 NH+4)五个处理:T1(100:0)、T2(75:25)、T3(50:50)、T4(25:75)、T5(0:100),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处理对有色稻(红稻8号)及常规稻(楚稻2号及合粳16号)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T3处理水稻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根干重、分蘖数均高于其他处理,且与常规稻相比,经过所有处理的红稻叶片中均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T3处理合粳16号叶绿素含量增高了10.8%,楚稻2号的增高率为10.3%,有色稻红稻增高率仅为1.4%,说明不同氮素形态对有色稻及常规稻的影响差异较大,混合氮素形态50:50处理时有利于有色稻及常规稻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可溶性蛋白的合成,且促进了根的生长和分蘖.有色稻红稻的分蘖数受到氮素形态的影响较大,混合氮素形态(50:50)时分蘖数分别是纯硝态氮的6倍、纯铵态氮的2倍.在产量及千粒重上,有色稻与常规稻受到氮素影响的规律不同,有色稻红稻8号在硝铵比50:50时千粒重最重,达到25.25 g,常规稻在硝铵比25:75时千粒重最重,楚稻2号及合粳16号的千粒重分别为23.72 g、28.81 g.比较产量发现,有色稻在硝铵比50:50时产量最高,值为33.60 g,常规稻中楚稻2号在硝铵比25:75时产量最高,达到49.50 g,常规稻中的合粳16号在硝铵比75:25时产量最高,达到49.30 g,因此与常规稻相比,红稻的总产量较低,但在硝铵比50:50时能够显著地提高其产量及千粒重,从而达到提高其产量的目的. 综合来看,不同氮素形态对有色稻和常规稻生长的影响有差异性,其中混合氮素形态(硝态氮NO-3:铵态氮 NH+4=50:50)促进了有色稻及常规稻的生长,进而提高水稻的生物量及产量. 本研究为水稻种植中氮肥的施用提供技术支持,为有色稻产量的提升提供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