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意)莫迪恩.哲学人类学[M].李树琴,段素革,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4. [2] 王明建.拳种与村落:武术人类学研究的实践空间[J].2016,42(1):51-54. [3] 杜俊儒,王明建.“污名化”与“去污名化”:传统武术发展的困境及应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7):143-156. [4] 侯胜川,高亮.人类学视野下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成长阐释[J].体育学研究,2022,36(4):88-97. [5] 李林笑,胡玉玺.人类学视角下武术文化的机遇、挑战与使命[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一). 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72578. [6]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 [7] 戴国斌.武术人类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民俗研究,2020,153(5):133-138. [8] 戴国斌.武术人类学研究:概念、议题与展望[J].体育学研究,2021,35(3):1-10. [9] 陈振勇,李斌.人类学视域下武术概念的重新审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5):54-60. [10] 温搏,张云龙,袁金宝.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在武术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2):129-133+174. [11] 戴国斌.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1. [12] 侯胜川.从国际传播到海外民族志: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路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4):145-156. [13] 陈振勇.人类学视野中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2):51-55. [14] 宋德剑.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武术文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3):46-49. [15] 李吉远,谢业雷.体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武术文化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7,4(3):12-13. [16] 刘盼盼.人类学视野下泾渭流域崆峒武术文化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5. [17] 鲁利平.人类学视野下湖南梅山武术的流变[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 童国军.人类学视域下峨眉武术的源流与文化特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2(4):24-28. [19] 王明建.村落武术的变迁及启示:对一个村落武术活动的文化人类学考察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5):402-405. [20] 王明建.村落武术的文化人类学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3):68-72. [21] 龚茂富.近代中国武术文化变迁的文化人类学审视:从文化适应到文化自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4):35-39. [22] 龚茂富.民俗生活中民间武术的权力实践与狂欢精神:基于民国青羊宫花会“打金章”的历史人类学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1):75-80. [23] 郭学松,刘佳丽,方千华,等.民间武术组织参与村落社会治理:我国台湾鹿陶洋宋江阵的人类学考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4):86-93+99. [24] 薛浩.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0. [25] 王林,赵彩红,黄继珍.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人类学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4(12):21-27. [26] 杜舒书,郭志禹.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当代武术文化传承困境与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57-61. [27] 王涛.教育人类学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5):111-114. [28] 张建东,王晓晨.武术技术文化价值彰显条件的教育人类学寻绎[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4):76-79. [29] 段丽梅,戴国斌.学校武术的传承异化与教育人类学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0):139-145. [30] 倪依克.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块茎范式新尝试:《作为文化块茎的传统武术:南部侗族黑虎拳的民族志研究》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5):259-260. [31] 张忠杰.体育人类学视角下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机制与发展创新模式——基于贵州苗族的体育人类学调查[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3):98-101. [32] 王经水,王明建.人类学视域下的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之比较研究[J].中华武术,2018,7(1):36-38+42. [33] 花家涛.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人类学转向[J].体育学刊,2022,29(4):14-19. [34] 陆小黑.“约束”:中国武术“自由”发展的文化选择[J].搏击(武术科学),2010,7(6):27-29. [35]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48. [36] 司马云杰.文化主体论:一种价值实现的精神科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115. [37] 栗胜夫.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06. [38] 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求是,2013(4):53-55. [39] 殷文贵,向玉珍.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1):56-61. [40] 王旭,蔡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机理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0(12):2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