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期刊基本信息
主管: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曲靖师范学院
主编:郭丽红
常务副主编:蔡燕
刊期:双月
创刊时间:1982年12月
国内邮发代号:64-84
国外发行代号:1596B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8879
国内公开刊号:CN 53-1165/G4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9-26
上一期
下一期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城校共生”模式下地方高校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
郭丽红
2023, 42(5): 1-8.
摘要
(
128
)
PDF
(1245KB) (
1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形成“城校共生”模式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探究“城校共生”模式下地方高校如何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地方高校在服务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存在的问题,采取畅通“城校共生”战略融合机制、秉持“城校共生”文化和合理念、优化“城校共生”结构契合布局、健全“城校共生”利益整合体系、改进“城校共生”治理联合方式、打造“城校共生”服务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互惠共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中西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对曲靖发展的启示及建议
李明慧, 朱谷生, 冯治学
2023, 42(5): 9-16.
摘要
(
134
)
PDF
(1221KB) (
1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重要体现。湖北襄阳、江西赣州、贵州遵义、湖南岳阳等中西部地区省域副中心城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努力实现城市综合实力强、产业基础好、城市能级高、内在品质优的建设目标,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样板和示范。学习和借鉴中西部地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经验,对于加快云南副中心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基于TOPSIS模型的曲靖城市韧性评价
朱海燕, 徐安妮
2023, 42(5): 17-26.
摘要
(
83
)
PDF
(1617KB) (
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曲靖市下辖9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层面选取13个指标构建城市韧性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TOPSIS模型对2007-2020年9个区县的城市综合韧性及分项韧性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9个县区城市韧性水平在2007-2021年呈逐步上升趋势,整体发展较好。分项来看,生态韧性波动起伏,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逐步上升;各区县城市综合韧性水平和分项韧性水平的排名存在较大差异:麒麟区的综合韧性水平最高,宣威市、沾益区紧随其后,马龙区排名最后;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水平最高的依然是麒麟区,生态韧性水平排名前三的是宣威市、师宗县和马龙区;在空间分异格局上,曲靖市的韧性水平表现为聚散程度不均衡,聚类指数高的地区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
文艺学研究
元代高昌进士偰玉立的河东宦迹与文学书写考论
郭磊, 高菊
2023, 42(5): 27-34.
摘要
(
82
)
PDF
(1617KB) (
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偰玉立在河东山西为官六年,今存七首河东山西记游诗词,学界对此尚未有专门的研究。偰玉立河东宦游与文学书写的文化意义在于:参与了当地文士诗歌唱和、同题集咏,构筑了多民族、多层次的士人交游圈;同时,其“林泉之好”成为少数民族士人化的象征,代表了少数民族士人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显现。以偰玉立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士人群体对儒家文化的接受、认同与传播,是多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过程中带来的地方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的扩散和社会教化的推动,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历史借鉴。
元明之际色目文人的乡土书写与家国认同建构——以萨都剌、廼贤、丁鹤年为例
赵敏
2023, 42(5): 35-42.
摘要
(
100
)
PDF
(1431KB) (
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色目文人的乡土书写,是一种基于乡土情怀的特定地域文化书写,是个体对族群文化的认同与建构。与汉民族不同的是,这些来自异域身份的色目文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中完成对中华民族身份接受的同时,也逐渐生发出对中华寓居之地故土风物的实践认知与乡情体验。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色目文人对家、国的不同认知与书写,更体现出其对中华“民族性”与“文化性”的双重接纳与认同。元明之际,以萨都剌、廼贤、丁鹤年为代表的色目文人乡土书写,深究其在宦游、干谒、避祸等因素的影响下,游走于南北不同地域中形成的思亲念友、思家恋国、家国一体的方式与理念的转变,从文学书写的角度,建构出中华民族家国共同体意识的文学书写路径与价值。
论元代蒙汉文化融合及其对元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樊运景
2023, 42(5): 43-49.
摘要
(
136
)
PDF
(1359KB) (
1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代是蒙古入主中原并实现大一统的特殊时代,其时蒙汉之间在文化上存在广泛而深入的融合,具体表现在天文地理、政治制度、礼乐习俗、文化教育、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从地域上看,元代蒙汉之间的文化融合整体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步发展的趋势,以及南北之间的不平衡。元代蒙汉文化融合熔铸了元代各民族士人的共同心血,同时,方外人士在蒙汉文化融合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人自觉弘扬的“中州元气”,最终成为大元王朝施政的文化纲领,渐次化作那个特殊时代各民族共同的文化思想。可见,元代蒙汉以及各民族的融合体现了胜过刀枪剑戟的中华文化的强大聚合力。同时,蒙汉文化上的融合对元人文学创作以及其中所蕴“大元气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实践——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辽金元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世忠, 邓浩
2023, 42(5): 50-54.
摘要
(
102
)
PDF
(795KB) (
1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3年6月17日,由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喀什大学共同主办,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辽金元文学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会议上,学者围绕文学视域下的辽金元民族融合问题,辽金元文学作品的阐释,以及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开展辽金元文学研究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使得本次学术年会成为贯彻落实中央“文化润疆”战略方针背景下举行的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学术实践活动。
铜商文化研究
历代五铢钱铸造与工艺
梁晓强
2023, 42(5): 55-62.
摘要
(
148
)
PDF
(1260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西汉时期开始铸造的五铢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通行货币,共流通了720年。这个奇迹主要是由内外因素造成,内因是五铢钱在重量质量、用铜合金和铸造工艺方面都已经非常的完善;外因是当时社会对货币的依赖程度相对比较低,而五铢钱历朝通用降低了铸钱量和对铜的需求量。
铜资源视野下汉益州郡铜濑县地望辨证
王瑰
2023, 42(5): 63-72.
摘要
(
90
)
PDF
(7587KB) (
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益州郡铜濑县之地望,学术界多认为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但所依据的理由,还有很多令人难以信服之处。任乃强先生定之为今曲靖市陆良县,表面看似乎是臆断的结论,但证以方国瑜先生所考定的汉谈槀县地望,并结合新旧县志资料之水系、矿产,及当今之考古发现——恰恰为任先生的结论补充了证据链。因为“铜”这种矿产作为汉开西南夷时尚在青铜时代繁盛期的西南夷确实是可以作为汉廷郡县命名标志物的,且探后反推当时的陆良之地也确实富于铜产。因此,在没有更直接、显明的证据之前,学术性定陆良为汉铜濑县之地望,实在比定马龙区更加令人信服。
近三十年铜商文化研究综述
张建明
2023, 42(5): 73-80.
摘要
(
106
)
PDF
(1283KB) (
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源于云南省会泽县的铜商文化是云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它萌发于商,传承于汉,兴盛于清。在本土生长阶段和定义、初创阶段,会泽当地的文化学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4年,随着曲靖师范学院中国铜商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以研究院的学者们为核心,研究院做了深化铜商文化研究、重新诠释铜商文化,以及云南“铜政四书”的整理校注出版等工作,为铜商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体来说,研究工作中还存在着研究不平衡、视角单一和缺乏系统性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解决。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与重任担当
肖京林
2023, 42(5): 81-87.
摘要
(
92
)
PDF
(969KB) (
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兴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的根本保证,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教师教育体系是由教师教育价值体系、治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体系构成的有机系统。公共性、人本性、创新性是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应以构建布局合理、多元协同的教师教育治理机构体系为抓手,以建立科学完备的教师教育治理制度体系为保障,推动实现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创建卓越型、一体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发展成熟独立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为前提,夯实教师教育学科基础。
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路径与长效机制
姜纪垒
2023, 42(5): 88-94.
摘要
(
232
)
PDF
(22409KB) (
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包括乡村教师培养、乡村教师培训和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三个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探寻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要充分发挥师范院校、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发展机构和优质中小学实践基地的协同、联动作用。构建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要重塑乡村教师教育发展质量观、完善乡村教师教育资源分配机制、深化乡村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形成乡村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
云南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向
李保玉
2023, 42(5): 95-104.
摘要
(
110
)
PDF
(1576KB) (
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师范教育已逾120余年,历经了晚清的萌生、民国的发展、新中国的整顿和新世纪的转型四个典型时期,主要取得了四大方面的发展成就:一是专业化取向的教师教育目标更加明确;二是开放化趋向的教师教育体系初步成型;三是一体化走向的教师教育模式逐渐凸显;四是规范化导向的教师教育标准全面构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云南师范教育只有本着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坚守育人本位的价值导向,树立质量优先的目标追求,紧抓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机遇,才能够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社会学研究
中国流动人口孩次递进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代燕, 梁海艳
2023, 42(5): 105-114.
摘要
(
122
)
PDF
(1200KB) (
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方法,对中国流动人口递进生育意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孩次的生育意愿存在显著的差别:一孩生育意愿特别高,二孩及以上的生育意愿较低,尤其是三孩及以上的生育意愿更低。流动人口不同孩次递进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差别,在控制了流动人口个体基本特征、流动特征和经济状况后,流动人口已有孩子的数量和性别都是影响其递进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在国家三孩生育政策背景下,为了适度提高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流动人口构建一个友好型的育儿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母亲工作家庭冲突对初中生学业焦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史薇, 王晓丹, 徐涵, 邓小军, 陈曦霞
2023, 42(5): 115-124.
摘要
(
154
)
PDF
(1433KB) (
1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父母教养倦怠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和青少年学业情绪量表,面向Z省、B市两所中学的1000名初中生及其母亲开展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基于健康的家庭代际传递视角、角色冲突理论及依恋理论,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母亲工作家庭冲突对初中生学业焦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初中生学业焦虑状况明显;母亲工作家庭冲突正向预测初中生学业焦虑;养育倦怠在母亲工作家庭冲突与初中生学业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情绪智力在养育倦怠对母亲工作家庭冲突与初中生学业焦虑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起显著负向调节作用。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缓解母亲工作家庭冲突对初中生学业焦虑的影响需多元主体协同应对,政府要加强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学校要提供多元化的课后服务,企业可以实施弹性工作制度,基层社区可以开设家庭教育辅导课程,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要为家庭提供课外辅导服务项目和资源,家庭成员要共担家庭事务和养育照料责任,助力母亲平衡工作与家庭。
学术短论
“红歌”的育人功能及进入音乐专业声乐课程的路径
冯继
2023, 42(5): 125-128.
摘要
(
121
)
PDF
(594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色歌曲作为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的一种形式,曾经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壮大和中国革命战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红色歌曲能够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着极强的育人功能,能够有效地培养中国青年人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将“红歌”引入音乐专业的声乐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和表演机会,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