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静.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与心理调适的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18-120. [2] Choi KH.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individuation and adjustment to college among Korean American students the role of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2,49(4):468-475. [3] 康立芳.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与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 邹姗,邱景富.某医科大学新生适应状况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10):141-145. [5] 王纪妹.“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调查报告——以南通大学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29(3):6-9. [6]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7] 马川.“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3):95-99. [8] 罗琴,杨人卫.’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3):82-83. [9] 瞿浩.“0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状况初探——以河南省信阳市部分高校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0):184-185. [10]包文婷.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与教育启示[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11]包文婷.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4):575-577. [12]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95-101. [13]丁桂兰,荆玉梅.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比较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3):76-78. [14]朱丽,李泽爱.医学院校新生入学适应性调查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6):412-414. [15]李德芳,陈丽,宁维卫.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的适应差异与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7-82. [16]潘迎.高校农村生源学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9):85-88. [17]刘瑶瑶.贫困大学生入学适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10-11. [18]赖远妮,李兰英.广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7,(4):121-124. [19]冯晓青,田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帮扶体系建设研究——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商业故事,2018,(13):174-176. [20]本刊编辑部.会泽县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施精准资助[J].云南教育(视界), 2016,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