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戴聪腾.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2): 103-06. [2] 贾芝.英汉语用失误现象对比研究[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2): 178-180. [3] 于倩.英汉委婉语的国俗语义研究[C].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4] 张立玉,王红卫.英汉委婉语的表现手段与构成原则[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2): 124-28. [5] 朱适,郑玉琪.委婉语的功能及其语言文化因素探析[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79-81. [6] 刘金玲.英汉委婉语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121-25. [7] 魏在江. 英汉“生理现象”委婉语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7): 19-21. [8] 李思国.英汉“死亡”代用语跨文化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52-5. [9] 王戈冰.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14-17. [10] 顾红.英汉“死亡”委婉语的相似性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5): 37. [11] 韦薇.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研究与文化内涵[J]. 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8(3): 152-53. [12] 曾梦蕊.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D]. 宁波:宁波大学,2010. [13] 孙荟珏. 论英汉委婉语中的“更新法则”[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 (4): 100-03. [14] 赵丽.英汉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文化蕴涵[D]. 西安:西北大学, 2010. [15] 管文玉.英汉“生理现象”委婉语新解[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 (6): 41-3. [16] 刘丹.浅析英、汉委婉语的产生和构造手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 (31): 177-79. [17] 盖飞虹.浅谈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中的分类问题[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6): 76-9. [18] 王冬梅.英汉委婉语与中西语言文化异同[J]. 宁夏社会科学,2007(3): 133-36. [19] 杨博.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与交际策略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20] 陈萧宇. 顺应论及其对委婉语中“不合作”现象的跨文化解释[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21] 姚吉刚. 顺应论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J]. 社科探索,2013 (5): 79-85. [22] 刘明芳. 从“合作原则”看英汉委婉语[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2): 115-17. [23] 张丽萍. 英汉委婉语的和谐理论视角[D]. 济南:山东大学,2009. [24] 陈军,蔡爱华.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委婉语的差异[J]. 温州大学学报,1998(4): 30-4. [25] 张煜.语用功能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对比[J]. 文学教育,2017(2): 55-7. [26] 尚云龙.概念整合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 (1): 126-28. [27] 杨婷婷.论认知识解理论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89-91. [28] 冯秋雨.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委婉语语义加工机制对比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9] 孙乐乐. 从图式理论看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对比[J]. 课程教育研究,2012 (10): 120-21. [30] 廖巧云. 语义修辞的识解机制[J].现代外语,2018(1): 1-11. [31] 张秀碧. 汉语委婉语识解机制的ERP研究[D]. 成都: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32] 爱德华·萨皮尔.语言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14. [33] 张霞.英汉委婉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385-87. [34] 葛校琴.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2): 39-42. [35] 李卫航. 英汉委婉语的社会文化透视[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1): 57-60. [36] 施晓伟.英汉语言禁忌的建构与解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4): 166-73. [37] 杨林. 英汉委婉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 125-26. [38] 李喜芬. 英汉委婉语比较分析[J]. 中州学刊,2004(4): 137-39. [39] 谭静.英汉委婉语跨文化交际失误及处理要点[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4): 134-37. [40] 肖红.从书信角度谈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使用[J]. 语文建设,2016(5): 87-8. [41] 李俊芳.英汉网络委婉语对比研究[J]. 社会科学家,2007(4): 207-09. [42] 刘丹. 汉英网络委婉语的比较研究[D]. 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4. [43] 窦卫霖.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44] 邹建玲. 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C].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4. [45] 牛煜,杜耀文.浅谈英汉委婉语的比较和翻译策略[J]. 山西科技,2008 (3): 71-3. [46] 胡绍廷.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2): 91-94. [47] 杨云.英汉委婉语、禁忌语与文化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6): 112-14. [48] 袁媛.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委婉语实际教学的影响[D]. 郑州:河南大学,2012. [49] 韩秋霞. 汉英委婉语比对与对外汉语教学[D]. 郑州:河南大学,2015. [50] 陈雨虹.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8): 86-7. [51] 许玉梅.英语委婉语意识及其运用能力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7): 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