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战略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98-105. [2] 张环宙,黄超超,周永广.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62-68. [3] 褚宏启.中国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路径选择与内生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18(1):1-15. [4] 刘招成.私塾教育的现代化转换:清末私塾教育改革[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4):5-8. [5] [6] 王乐.乡村少年“离土”教育的回归——基于“文化回应教育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5):98-102. [7] 费孝通.想起潘光旦老师的位育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0(1):1-2.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9] [27] 高淮微,樊美筠.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教育:问题与路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5):110-114. [10] 李强.中国村落学校的离土境遇与新路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0(4):28-31. [11] 田夏彪,张琼.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误区及其危害[J].教育探索,2009(2):10-11. [12] 黎平辉.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承—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内生型发展模式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1):100-104. [13] 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7):3-17. [14] 徐湘荷.生态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乡土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22-27. [15] 曲跃厚,王治河.走向一种后现代教育哲学——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J].哲学研究,2004(5):85-91. [16] [21] 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5,92. [17] 霍桂桓.黑格尔、马克思和怀特海——从“过程”所体现的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看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5):18-23. [18] 李强.中国村落学习的离土境遇与新路向[J].教育理论研究,2010(4):28-31. [19] 张秀华.生态文明的形上奠基:马克思与怀特海的聚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0):88-92. [20] 怀特海.思维方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00. [21] [23] 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5,36. [22] [26] 方明.陶行知全集:第1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753,121. [24] 阚阅.教育全球化:和谐、差异与共生[J].比较教育研究,2009(2):82-86. [25] 王治河,樊美筠.生态文明呼唤一种热土教育[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