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EB/OL].[2018-09-26]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 骆高远.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与思路[J].乡村振兴,2021(10):86-87. [3] 许汉泽.产业进园: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趋向——对 H 县“镇园产业联盟”模式的考察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52. [4] 冯章献.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的问题与出路——来自吉林省延边州的经验 [J].旅游导刊,2019(1):87. [5] 高杨,王朝辉,耿慧,等.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研究——以安徽皖南山区18个县(区、市)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3. [6] 徐晓军,孙权.集体化村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有效路径——基于西藏D村脱贫经验的考察[J].河南社会科学,2019(3):108. [7] 杨慧萍,刘春灵.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融合研究——以云南藏区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6(3):43. [8] 杨振之.青藏高原东缘藏区旅游业发展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9] 保继刚,钟新民,刘德龄.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5-241. [10] 孙九霞.传承与变迁:旅游中的族群和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9-266. [11] 杨振之,宋秋,胡海霞,等.东道主与游客:青藏高原旅游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7-433. [12] 孙九霞,徐新建,王宁,等.旅游对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作用的途径与模式——“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 [J].自然资源学报,2021(10):2610. [13] 黄凌云.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11):74. [14] 邵荣荣,陈孝生.云南藏区精准脱贫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7(3):12. [15] [16] 彭泽军.云南藏区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居民参与考察——以雨崩、洛茸藏族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7(9):183-184,184-185. [17] 马翀炜,和爱红.香格里拉“藏民家访”的文化解读[J].思想战线,2016(2):36-41. [18] 李志农,胡倩.道路、生计与国家认同——基于云南藏区奔子栏村的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47-48. [19] 蒋凯峰,耿博壕,翟辉,等.基于地域文化景观视角的藏族乡村聚落解析与保护研究——以云南梅里雪山雨崩村为例[J].园林,2020(8):68-73. [20] 金莲芳.云南藏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迪庆州为例[J].文化月刊,2016(14):88-90. [21] 邹礼跃.藏族洁净观视野下的人群分类与婚姻隔离——以卫藏地区贡嘎县K村屠宰户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8-34. [22] 邹礼跃.阶层的空间化——青藏高原村落的人群分类与空间区隔[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6):75-81. [23] 王欣.民族地区旅游移民社会融合的实践路径[J].旅游学刊,2021(10):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