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莽.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7,33 (4):182-187. [2] 张爱平,钟林生,徐勇,等.基于适宜性分析的黄河首曲地区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J].生态学报,2015,35(20):6838-6847. [3] 杨倩,蒙吉军,王晓东.基于多维状态空问法的漓江上游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问评价及提升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1):131-140. [4]夏修荷. 昆明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6. [5] 刘韫.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2):1103-1108. [6] 郑艳玲,高建山,韩伏彬.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绩效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 (12):198-203. [7] 鲁小波,陈晓颖,王万山,等.基于AHP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多主体评价[J].西部林业科学,2017,46(5):73-81. [8] 胡江华.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双水平混合效应模型的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5(4):83-90. [9]刘晓光 侯晓菁.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制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1):105-112. [10]娄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政策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6(5):200-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