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国妇联课题组.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 中国妇运,2013(6) :30-34. [2] 余小鸣. 关注留守和流动儿童生理和心理社会适应的脆弱性[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 19(7):587-589,596. [3] 吴继红. 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基于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视角[J]. 思想理论教育,2012(22):35-40. [4]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20. [5] 悦中山,杜海峰,李树茁,费尔德曼. 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 公共管理学报,2009,6(2):114-121+128. [6] 刘杨,方晓义,张耀方,蔡蓉,吴杨.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标准的研究[J]. 应用心理学, 2008(1):77-83. [7] 曾守锤.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10,33(2): 456-458. [8] 王中会,蔺秀云.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2012(12):12-18. [9] 李翰飞,周细兰,江琦. 流动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对学校适应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8):145-152. [10] 何玲.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现状与辨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3(7):36-39. [11] 邓远平,罗晓,林赞歌,谢书书.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07):48-50. [12] 谭千保.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 18(1):68-70. [13] 孙晓莉.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06(12):20-21,5. [14] 丁芳,吴伟,周鋆,范李敏. 初中流动儿童的内隐群体偏爱、社会支持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J]. 心理学探新,2014,34(3):249-254. [15] 刘杨,方晓义,戴哲茹,等. 流动儿童歧视、社会身份冲突与城市适应的关系[J]. 人口与发展,2012,18(1):19-27+57. [16] 范兴华,方晓义,刘杨,等.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 心理学报,2012,44(5):647-663. [17] 张光珍,姜宁,梁宗保,等.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5):587-594. [18] 曾守锤. 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困境、问题、优势及建议[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13-18. [19] 吴新慧.融合教育:流动儿童师生关系及其校园适应[J]. 教育科学,2012,28(5):73-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