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克利福德,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M].高丙中,吴晓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 [2] 郭建斌,张薇.“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变与不变[J].南京社会科学,2017(05):95-102. [3] (英)J.G.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汪培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4]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7-48. [5]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41. [6] 高丙中.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J].思想战线,2005(01):75-81. [7] (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张云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42-444. [8] 王铭铭.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56. [9] (英)埃文斯-普理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M].覃俐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 Bronislaw Malinowski. A diary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term[M].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67. [11] 理查德·汉德勒.克利福德·格尔茨访谈录[J].国外社会科学,1996(1):27. [12] (美)科林·M·特恩布尔.森林人[M].冉凡,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3] (美)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M].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4] 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4-247. [15] (瑞士)菲利普·萨拉森.福柯[M].李红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4-136. [16] 朱炳祥.事·叙事·元叙事:“主体民族志”叙事的本体论考察.民族研究[J].2018(02):40-53,124. [17] 蒋逸民.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J].浙江社会科学,2011(04):11-18,155. [18] 耿亚平.多点民族志的提出和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19(01):100-106. [19] 文苹,李银兵.从描述、解释到批判:嬗变中的民族志写作方式[J].思想战线,2009,35(03):1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