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4,69(1):3-14. [2]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6):553-558. [3]李一琼,白俊武.近20年苏州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测绘科学,2018,43(6):58-64. [4]骈宇哲,姜朋辉,陈振杰,等.LUCC研究进展及其对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意义[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358-364. [5]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3-89. [6]王兵,臧玲.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近期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86-91. [7]李威,陈杰,李璐,等.1980—2015年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人民长江,2020,51(2):49-57. [8]刘纪远,宁佳,匡文慧,等.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J].地理学报,2018,73(5):789-802. [9]尹登玉,张全景,翟腾腾.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8,38(5):134-143. [10]黄安东,赵明松,郜敏,等.198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11):4627-4635. [11]王晶,侯兰功,何小勤,等.成都平原城市群2000—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通报,2022,42(1):360-368. [12]李一琼,白俊武.近20年苏州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测绘科学,2018,43(6):58-64. [13]孙晓晨,焦菊英,王红雷,等.河湟谷地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冷热点分布[J].水土保持通报,2022,42(1):327-334. [14]沈振涛,赵强,高倩,等.大汶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预测[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5(4):343-351. [15]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等.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12):1411-1420. [16]徐新良,刘纪远,张增祥,等.中国5年间隔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集(1990—2010)内容与研发[J].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017,1(1):52-59. [17]刘少坤,林树高,王嘉佳,等.1980—2018年中越边境带广西段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J].水土保持通报,2021,41(1):290-299. [18]吴琳娜,杨胜天,刘晓燕,等.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4,69(1):54-63. [19]刘瑞,朱道林.基于转移矩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挖掘方法探讨[J].资源科学,2010,32(8):1544-1550. [20]王宝军.基于标准差椭圆法SEM图像颗粒定向研究原理与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9,31(7):1082-1087. [21]陈艳玲,阚瑶川,宋安安.唐县生态空间聚集特征演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0):84-87. [22]杨贤房,陈永林,雷军成.基于空间句法视角的南昌超市分布特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34(2):53-57. [23]赵璐,赵作权.基于特征椭圆的中国经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8):979-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