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建新,龚健,高静,等. 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武汉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9,41(4):701-716. [2]韩会然,杨成凤,宋金平.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 经济地理,2015,35(5):148-154+197. [3]胡莹洁,孔祥斌,张宝东.30年来北京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11):1-14. [4]高凌寒,赵鹏祥,张晓莉,等.西宁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234-239. [5]李毅,肖腊梅,胡文敏,等.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多维分析[J].经济地理,2021,41(7):173-182. [6]傅家仪,臧传富,吴铭婉.1990—2015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5):131-139. [7]范业婷,金晓斌,项晓敏,等.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其空间格局特征[J]. 地理研究,2019,38(2):383-398. [8]李丹,梅晓丹,张玉娟,等. 绥芬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研究[J]. 测绘科学,2019,44(3):78-85. [9]李明. 1990—2013年南北钦防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41(6):79-82. [10]李煜东,臧传富,陈相龙. 淮河流域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 生态科学,2020,39(2):104-113. [11]田培,龚雨薇,朱占亮,等. 三峡水库坝区生态屏障区近25年土地利用变化评价[J]. 水土保持学报,2020,34(2):78-85. [12]赵益祯,曹建农,张晓栋,等.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析:以志丹县为例[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2):299-307. [13]阿依努·吐逊,张青青,徐海量,等. 近57 a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J]. 干旱区研究,2019,36(3):599-605. [14]朱丽辉,徐瑶,杜忠. 2000—2015年四川省南充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 水土保持通报,2019,39(5):257-261+347. [15]李晨曦,吴克宁,査理思.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S1):252-255. [16]杜金龙,朱记伟,解建仓,等. 近25a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J]. 干旱区研究,2018,35(1):217-226. [17]田鹏,李加林,史小丽,等. 浙江省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及生态风险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12):2697-2706. [18]李孝永,匡文慧. 京津冀1980—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轨迹及未来情景模拟[J]. 经济地理,2019,39(3):187-194+200. [19]于元赫,李子君,林锦阔,等. 沂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图谱特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5):975-988. [20]潘竟虎,苏有才,黄永生,等. 近30年玉门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J]. 地理研究,2012,31(9):1631-1639. [21]王秀兰,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1999(1):83-89. [22]佟光臣,林杰,陈杭,等. 1986—2013年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因素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240-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