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张传玺.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6):17-32. [2][6][23]杨国桢.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修订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7. [3](英)阿诺德·汤因比著,D·C·萨默维尔编. 历史研究:上[M].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104. [5][11]傅衣凌.福建农村的耕畜租佃契约及其买卖文书[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4):1-4. [7]王帅一.明清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关系:土地契约的多样性表达[J].社会科学辑刊, 2015(6):79-83. [8]彭志才.契约文书中的宗族参与——以江西地区为中心[J].衡水学院学报,2015(2):105-109. [9]郑雪巍.明清时期徽州土地关系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6(5):1-4. [13][14][18][19][21]吴晓亮,徐政芸.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整理与汇编:第一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14-301,51,302-423,14-61. [10][12][17][20][22]吴晓亮,徐政芸.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整理与汇编:第一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36-815,7622,661,436-647,810. [15]罗海山.传统契约与传统社会论纲[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63-66. [1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9-75. [24]刘正刚.经济学家看传统社会与现代化——赵冈先生访谈录[M]∥叶显恩,卞恩才.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5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