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纪丽萍.国外旅游形象研究综述[J].四川林堪设计,2006(2):15-19. [2] 徐坚.浅析中国山地村落的聚居空间[J].山地学报,2002(5):526-530. [3] 毛端谦,刘春燕.旅游目的地映象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6(8):40-44. [4] 白凯.旅游目的地意象定位研究述评——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分析[J].旅游科学,2009(2):9-15. [5] 文春燕,李立华,徐伟,等.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6):106-109. [6] 刘建峰,王桂玉,张晓萍.基于表征视角的旅游地形象内涵及其构建过程解析[J].旅游学刊,2009(3):48-54. [7] 杨永德,白丽娟.旅游地形象概念体系辨析[J].人文地理,2007(5):94-98. [8] 宋章海.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地形象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0(1):63-67. [9] 张宏梅,陆林,章锦河.感知距离对旅游地之形象影响的分析——以五大旅游客源城市游客对苏州周庄旅游形象的感知为例[J].人文地理,2006(5):25-30. [10] 毛端谦,刘春燕.旅游目的地映象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8):40-44. [11] 钟栎娜,吴必虎,徐小波,等.国外旅游地感知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3(2):13-19. [12] 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J].旅游学刊,2004(2):32-36. [13] 钱树伟,苏勤.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特征分析[J].旅游科学,2010(5):56-63. [14][35][41] 田逢军.国民休闲背景下城市游憩空间意象特征分析——以南昌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3(5):1095-1103. [15][24][28] 张春晖,白凯,马耀峰.西安入境游客目的地空间意象认知序列研究[J].地理研究,2014(7):1315-1334. [16][20][44] 徐国良,万春燕,甘萌雨.福州市历史街区游客意象空间感知差异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4-98. [17] 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94-498. [18] 林志强.广西传统聚落空间意象分析与启示[J].规划师,2006(12):85-88. [19][33][38] 林青,田逢军.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实证研究——以南昌市为例[J].旅游论坛,2011(4):90-94. [21][30] 吴小根,杜莹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机理与实证——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9):1554-1565. [22][27] 韩凯,邹欣庆.基于空间感知规律的城市旅游形象比较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4):312-316. [23][39] 刘红梅,胡希军,艾小艳.城市森林公园游客空间意象特征分析——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为例[J].经济地理,2014(10):171-176. [25][45] 王命盛,罗秋菊.非宗教山岳景区中的宗教空间要素感知及互动行为研究:基于游客视角[J].旅游论坛,2015(8):44-49. [26] 马耀峰,李君铁.旅游者地理空间认知模式研究[J].遥感学报,2008(2):378-384. [29][40] 权东计.唐昭陵地貌景观与遗址分布空间意象初探[J].经济地理,2004(4):542-545. [31] 田逢军,沙润.城市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南昌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8(7):67-71. [32] 范文艺.旅游小城镇中心区空间意象与空间整合——以阳朔镇为例[J].旅游学刊,2010(12):53-57. [34] 马建梅,蒋励,王浩.古城风貌保护中的传统空间意象延续——以常熟市古城改造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3(6):140-143. [36] 郑荣娟,白凯,马耀峰.基于旅华美国游客手绘认知地图的中国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J].人文地理,2014(3):150-158. [37] 郑荣娟,白凯,马耀峰.基于扎根理论的美国游客中国意象研究[J].旅游科学,2014(4):52-64. [42] 高峻,韩冬.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城市历史街区意象研究——以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街区为例[J].旅游科学,2014(6):1-12. [43] 魏鹏,石培基,杜婷.基于空间意象的旅游者空间决策过程研究[J].旅游学刊,2015(9):4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