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26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目标设计及未来方向
    王月
    2023, 42(2):  1-8. 
    摘要 ( 277 )   PDF (1454KB) ( 1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现在和未来以及当今世界和历史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最大的短板弱项是农业现代化,其重要标志性指标是农业农村数字化。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梳理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现状,从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人民精神以及市场与政府关系四个重点要求以及市场供需关系、城乡结构模式、数字技能培养、治理方式四个方面,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的任务目标体系,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下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差距,并针对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方向。
    数字服务贸易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机遇、挑战与对策
    潘紫燕
    2023, 42(2):  9-15. 
    摘要 ( 473 )   PDF (1082KB) ( 1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务贸易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内容,伴随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服务贸易实现了数字化改造,并产生一批新兴服务贸易。数字服务贸易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力量。但应该看到,我国当前数字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规章制度不健全、数字服务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缺失、数字贸易限制措施已成为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等。因此,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数字服务贸易国际规则构建、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以及加快推进传统服务贸易数字化改造和新兴服务贸易发展。
    论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人民币:角色、机遇与挑战
    晏斌扬
    2023, 42(2):  16-25. 
    摘要 ( 708 )   PDF (1647KB) ( 1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数字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待深入研究的关键元素;同时,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发展和实践演进,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流通及相关机制的建设既迎来诸多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为宏观决策提供微观基础、提升货币政策效力及其与财政政策配合度、推动普惠金融提质增效、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等角色分别对应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中国式现代化对数字经济的要求、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及服务贸易数字化浪潮等是数字人民币发展的重要机遇来源。另一方面,我国金融现代化和金融监管水平有限、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国内平台化支付需求不足、国际竞争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等则对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工作形成挑战。基于此,中国应提升数字货币技术创新质量,探索建立符合我国现阶段现代化基本特征和数字经济发展一般逻辑的体制机制,同时密切关注对数字人民币发挥综合效应产生影响的条件因素并予以应对。
    优势、约束与阻碍: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产业链数字化重构分析
    高翰之
    2023, 42(2):  26-33. 
    摘要 ( 333 )   PDF (1367KB) ( 1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链数字化重构升级不仅为商业实现更多价值创造,更能加快生产方式变革,促进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增进人民福祉。凭借举国体制、巨大数据存量、超大市场需求规模与局部领先的数字技术及应用能力等优势,产业链数字化重构升级成为了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行路径与重要抓手。然而,在新冠疫情、大国激烈竞争及局部冲突等因素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的背景下,国内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面临的国际阻碍逐步显现。同时,数字化技术自身发展及应用特点也可能会导致多种潜在内部约束的出现。面对复杂的现实条件,我国应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原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破除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革新传统产业思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新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创新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懈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
    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与社会保障
    我国失独老人社会救助的总体建构:现实性、法律性和制度
    王长贵, 方曙光
    2023, 42(2):  34-39. 
    摘要 ( 201 )   PDF (887KB) ( 1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独生子女由于各种意外死亡、伤残,也导致不能再生育的60岁以上父母成为“失独老人”群体。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和男性继承文化致使失独老人面临各种生活困境和心理创伤。他们处于仅靠自身无法解脱的困境,社会救助成为失独老人维持基本生活、获得心理抚慰的最基本保障制度。这种社会救助基于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国家义务理论而建立。当前,我国失独老人社会救助工作中尚存在专门性立法不足、社会救助内容和行动主体不清、国家和地方扶助金低等问题。基于此,从失独老人社会救助现状、法律保障机制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我国失独老人社会救助的制度性框架。
    乡镇社工站建设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朱宝雯, 刘燕
    2023, 42(2):  40-46. 
    摘要 ( 278 )   PDF (1199KB) ( 1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留守老人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巨大群体,留守老人老年生活状况如何关系着我国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小康社会的实现。现阶段我国留守老人主要面临着经济支持、精神慰藉、身体健康、日常生活照顾等方面的困境。以乡镇社工站建设为视角,从政府层面、社区层面以及家庭和个体层面出发,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完善社会保障,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在地化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者的个案辅导等方式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
    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特困老人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模式探索——以Z区阳光计划为例
    刘芳, 吴华芬, 徐兴文
    2023, 42(2):  47-52. 
    摘要 ( 147 )   PDF (988KB) ( 1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富裕背景下特困老人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需要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确保特困老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更需要把物质救助与社会工作服务有效结合起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实现特困老人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本研究选取曲靖市Z区阳光计划作为案例,重点就特困老人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与干预路径进行了探索,指出特困老人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的创新之处在于实现了从物质救助到服务救助、个人视角到系统视角、一元福利到多元福利的转变。
    解困-赋权:社会工作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救助的路径探索
    严云鹤, 李慕菲, 曹绣团
    2023, 42(2):  53-58. 
    摘要 ( 266 )   PDF (1017KB) ( 1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神障碍患者在我国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其不仅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问题,经济状况往往也不容乐观,应该引起重视和关注。通过梳理我国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救助服务的现状与问题及分析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的联系,提出解困与赋权相结合的社会工作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救助服务路径,为改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思路。
    经济学研究
    竞争、演化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潘孝军, 李志俊, 王静峰
    2023, 42(2):  59-68. 
    摘要 ( 291 )   PDF (1141KB) ( 1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资本论》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必须结合商品交换的演化历史考察。第一种含义是基于物物交换之简单商品经济的历史,在完全竞争之假设前提下进行抽象分析所得之结论。第二种含义是基于货币经济之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在供求不等成为常态下进行抽象分析所得之结论。短期供求不等会影响商品的价格、价值量,长期则在完全竞争作用下供求趋于均衡。在结构失衡总量不变,土地具有长期垄断条件下,单位土地商品的价值量小于劣等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大于优等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他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则小于实际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垄断对单位商品价值量偏离实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永久性影响,而货币需求的变化则没有影响。
    从民族走廊到经济走廊:南岭民族经济走廊的建构逻辑与战略价值
    李剑
    2023, 42(2):  69-74. 
    摘要 ( 183 )   PDF (948KB) ( 1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地理”区域概念,南岭民族走廊具有显著的通道内涵,是发展走廊经济的天然区域。构建南岭民族走廊经济带,实现由民族走廊向经济走廊的范式转换,将南岭民族走廊这个民族学概念延伸至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既是形势所致,又是问题所逼。民族走廊学说与施坚雅区域划分模型在认识论上的相通性,为将南岭民族走廊经济带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南岭民族走廊经济带具有其它经济区划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其作为整体性区域实现从民族走廊到经济走廊的范式转换,对于该区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价值。
    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数字普惠金融调节效应的分析
    邓特号, 张倩钰
    2023, 42(2):  75-83. 
    摘要 ( 405 )   PDF (1256KB) ( 1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中国2011—2020 年30 个省(市区)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促进农民收入增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随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提升而增强。同时,通过异质性对比分析,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三产融合发展具有显著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收的因果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建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不仅仅是通过实体产业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式进行,还需与虚拟的数字普惠金融融合发展,通过实体产业融合与虚拟金融共同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
    文艺学研究
    约瑟夫·洛克纳西书写人文情怀的缺失
    原源
    2023, 42(2):  84-91. 
    摘要 ( 208 )   PDF (1383KB) ( 1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末民国时期,西方人约瑟夫·洛克对丽江的纳西人及其文化进行了大量的书写,这些等身著述甚至将他推上了“纳西学之父”的高位。通过阅读洛克的著述和传记,可以看到洛克的纳西书写以仪式和东巴经书的解读、翻译为主要内容,这与他的自卑人格、白人殖民者的优越感和非专业的学术背景有很大关系,加之他与纳西民众的疏离,就使得他的书写呈现出虽然写作对象是纳西人及其文化,但文字中却完全不见纳西人的特点。
    《飞花咏》容姑形象的人物设定与现实意义
    王翠菊, 孔莲莲
    2023, 42(2):  92-98. 
    摘要 ( 164 )   PDF (1394KB) ( 1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飞花咏》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优秀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虽然学界已有人对其予以关注,但仍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飞花咏》对容姑这一完美形象的成功塑造,主要体现在美貌与才德的统一,“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爱观,只论才貌、不重钱财和门第的婚姻观,私定终身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一致性,一夫一妻观念的超前性以及亲生恩养一视同仁的孝道观等方面。这一完美形象的人物设定,对当今社会来说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论吕翼儿童小说中的乡土书写
    徐霞
    2023, 42(2):  99-103. 
    摘要 ( 204 )   PDF (952KB) ( 1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吕翼是一位深爱着故乡滇东北乌蒙大地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和乡土气质。深耕成人文学创作的同时,作家也执着地进行着儿童文学创作。截至目前,吕翼已出版《疼痛的龙头山》《云在天那边》《岭上的阳光》等多部儿童小说。整体考察这些儿童小说,可见他关注现实、深入乡野大地的写作姿态和审美追求。吕翼笔下这些质朴明亮、童趣盎然的儿童小说,是了解当下乡土童年世界的一道窗口。
    艺术研究
    油画风景写生中写意性语言特征探析
    石小花
    2023, 42(2):  104-108. 
    摘要 ( 161 )   PDF (1307KB) ( 1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为切入点,从造型、色彩、笔触、构成方面探析写意性油画风景语言的艺术特征,研究油画风景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体现精神特质,让东方文化内核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传承和展现。
    云南农产品区域品牌设计对策研究
    常晓
    2023, 42(2):  109-113. 
    摘要 ( 226 )   PDF (863KB) ( 1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区域品牌设计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有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云南农产品区域品牌设计一定程度存在创新不足,科学的设计管理缺乏。通过品牌设计规律和案例的分析,需要明确农产品定位、优化品牌名称、共享区域品牌视觉传达系统、强化品牌设计的视觉系统内部关联、推进品牌外部关联与溢价提升,实现域内农产品核心品牌的构建,梳理区域文化系统,讲好农产品品牌故事。
    城郊旅游形象视觉设计要素的多元融合——以麒麟水乡为例
    战晓良
    2023, 42(2):  114-118. 
    摘要 ( 148 )   PDF (848KB) ( 1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区旅游品牌化形象建设的视觉设计中,将区域文化与旅游建设相结合是其典型发展趋势,研究结合“麒麟水乡”旅游形象设计案例,探讨视觉设计中多元要素的融合设计方式,设计与文化角度分析典型处理方法的应用价值,力求从策略和方法上支撑形象设计质量的提高。
    绘画与建筑的融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水彩画创作特色
    杨付恒
    2023, 42(2):  119-123. 
    摘要 ( 240 )   PDF (1011KB) ( 1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系)自成立至今,先后共有31位艺术家在此进行教学与创作,形成了专业背景多样化的创作群体。他们立足教学,促进创作,以水彩为媒介,探求绘画与建筑的结合点;题材上多以建筑、风景和静物为主,自觉选择具象的绘画风格和中西结合的创作道路,在中国水彩画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爨宝子碑影响下的经亨颐书法
    陈俊宏, 黄华, 耿芸
    2023, 42(2):  124-128. 
    摘要 ( 359 )   PDF (949KB) ( 1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清代到民国,伴随考据学和金石学的大兴,作为南碑代表的《爨宝子碑》在“尊碑抑帖”的浪潮中得到空前的重视。经亨颐作为小爨书法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书学成就和影响力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厘清经亨颐的小爨书学思想和实践,通过对现有文献系统梳理其书学历程,分析了他从《爨宝子碑集联》到小爨书法的实践过程,认为经亨颐拓宽了近现代书法美学“尊碑”的范畴,并且其书学思想及实践对当代“二爨”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有较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