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larke K C. Gaydos L J. A Self-modifying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of historical urbanization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1997,24:247-261.
[2] 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J].Mancester School,1954, 22(2):139-191.
[3] Kuznets 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 45(1):1-28.
[4] Lee E S.A theory of migration[J].Demography,1966,1:232-242.
[5] 曹华林,李爱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居民感知视角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113-121.
[6] 张焱,张平. 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动力系统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8,34(3):108-111.
[7] 付敏杰,张平,袁富华.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财税体制演进:事实、逻辑和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17(12):29-45.
[8] 谭海鸣,姚余栋,郭树强等.老龄化、人口迁移、金融杠杆与经济长周期[J].经济研究,2016(2):69-81+96.
[9] 徐传谌,王鹏,崔悦等.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000-201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7(6):26-29.
[10] 王立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4(4):3-8.
[11] 汪川.工业化、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孰为因孰为果[J].财贸经济,2017,38(9):111-128.
[12] 蔺雪芹,王岱,任旺兵,等.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J].地理研究,2013,32(4):691-700.
[13] 陈晨子,成长春.产业结构、城镇化和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ECM模型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33(6):85-88.
[14] 范兆媛,周少甫.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动态误差面板模型[J].数量统计与管理,2018,37(1):146-154.
[15] 孙叶飞,夏青,周敏.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11):23-40.
[16] 王锐,朱显平.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4):64-71.
[17] 高铁梅,崔光亮,刘硕.适度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广义矩(PD-GMM)模型的实证检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3):32-44.
[18] 黄宗晔,游宇.农业技术发展与经济结构变迁[J].经济研究,2018(2):65-79.
[19] 蔡昉.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10(1):2-10.
[20] 王珍珍,穆怀中.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城镇化发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8,32(1):76-85.
[21] 葛涛,李金叶.城镇化、教育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8,292(2):137-145.
[22] 陈旭,赵民.经济增长、城镇化的机制及“新常态”下的转型策略——理论解析及实证推论[J].城市规划,2016,40(1):9-18.
[23] 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J].2010(10):20-32.
[24] 张欢,徐康宁,孙文远.城镇化、教育质量与中等收入陷阱——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5):40-58.
[25] 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102.
[26] 陈浩,王晓玲.经济增长、非农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基于资源枯竭型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1):60-65.
[27] 陶新宇,靳涛,杨伊婧.“东亚模型”的启迪与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之谜”的揭示[J].经济研究,2017(11):43-58.
[28] 熊湘辉,徐璋勇.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动力因素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2):4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