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2]杨艳琳,袁 安.精准扶贫中的产业精准选择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2):1-14. [3]钟 静,卢 涛.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格局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11):93-98. [4]李旭东,张善余.贵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定量研究[J].人口学刊,2006(3):49-54. [5]周自翔,李 晶,任志远.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8):951-957. [6]康 立,王国梁.基于GIS的山西省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相关性的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4):98-102. [7]王海力,韩光中,谢贤健.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DEM的沱江流域人口分布与地形起伏度关系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6):1001-1011. [8]游 珍,封志明,姜鲁光,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J].山地学报,2014,32(1):21-29. [9]赵彤彤,宋邦国,陈远生,等.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与地形要素关系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19(2):225-237. [10]封志明,唐 焰,杨艳昭,等.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10):1073-1082. [11]杨 雪,张文忠.基于栅格的区域人居自然和人文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6,71(12):2141-2154. [12]段小薇,李小建.山区县域聚落演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豫西山地嵩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8,37(12):2459-2474. [13]张静静,朱文博,朱连奇,等.基于栅格的豫西山区地形起伏特征及其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8,73(6):1093-1106. [14]周 亮,徐建刚,林 蔚,等.秦巴山连片特困区地形起伏与人口及经济关系[J].山地学报,2015,33(6):742-750. [15]封志明,张 丹,杨艳昭.中国分县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1):146-151+160. [16]陈田田,彭 立,刘邵权,等.基于GIS的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和经济的关系[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6,33(4):505-512. [17]韩斌,孔继君,王婧.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难点及对策研究—以乌蒙山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5):359-362. [18]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9]王 玲,吕 新. 基于DEM的新疆地势起伏度分析[J].测绘科学,2009,34(1):113-116. [20]孙斌栋,魏旭红.上海都市区就业—人口空间结构演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4,69(6):747-758. [21]官冬杰,谭 静,张梦婕,等.重庆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17,32(2):122-128. [22]周成虎,程维明,钱金凯,等.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6):707-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