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2] 李小虎. 辅导员工作中的隐性教育研究——基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思考[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1-84. [3] 王晓升.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2. [4] 徐冰鸥.知识特质:价值负载、权力关涉与社会建构——阿普尔教育知识观解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9-23. [5] 伯恩斯坦. 论教育知识的分类和构架[M]//麦克·F·D·扬.知识与控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 [6] 冯俊. 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M].陈喜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20. [7] Foucault, Michel.Power/Knowledge[M].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0:51. [8] 韩瑞峰.简论福柯的知识观[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57-58+62. [9][10] 迈克尔·阿普尔.教科书政治学[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1,29. [11] Philip Clayton’Justin Heinzekehr.Organic Marxism: An Alternative to Capitalism and Ecological Catastrophe[M]. Process Century Press Claremont,2014:239. [1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1). [13] 张鲲. 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与建设路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62-166. [14] 朴雪涛. 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19(12):9-17. [15] 邹海燕. 基于后现代主义视域重构高等教育课程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9(5):80-83. [16] 江红来. 课程文化定义的探讨[M].辽宁教育研究,2006(9):66-68. [17] 王奕,郭晨虹.要素主义教育理论及其课程观的评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6):27-28. [18] 单中惠. 西方教育思想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788. [19] 布贝尔. 我与你[M] .陈维刚, 译.北京:三联出版社, 2002:56.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10. [20] 马蕾. 课程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学理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63-68. [21] 刘万海.从知识到经验:课程本质的现代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4(12):20-23+28. [22]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9):10-14. [2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24] 娄立志. 课程观与教育代价[J].教育科学,2002(8):31-33. [25] M.W.Apole.IdeoloQV and Curriculum[M].New York: Routledge Chapma and Hall Inc,1990:63. [26] 陈秉公.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及建议[J].思政教育研究,2014(6):6-12. [27] 金生鈜. 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60. [28] 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7(9):8-12. [29] 韩丽颖. 立德树人:生成逻辑•精神实质•实践进路[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201-208. [30] 张秋艳.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成才的价值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13-14+33.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32] 高伟. 论“核心素养”的证成方式[J].教育研究,2017(7):4-13. [33]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A]//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39. [34] 刘合行. 文化德性的价值意蕴[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4):25-32. [35] (英)怀特.文化科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158. [36] 任钢建,等.同心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37] 董仲磊.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同心文化互动关系及共进路径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9(4):78-82+90. [38] 翟红. 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J].人民论坛,2018(6):126-127. [39] 陈远东.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33-35. [40] 邱仁富.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政治研究,2018(4):109-113. [41] 谢冉.大学课程:回顾、反思与视角转换[J].现代大学教育,2014(01):13-18+111: [42] 王景云. 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6):186-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