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332-335. [2] 吴妤,梅伟伟.协同学视阈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乡镇政府与农民组织关系的探析[J].天府新论,2010(2):11-15. [3] 任福珍.协同学理论与情报信息交流系统[J].图书情报工作,2001(8): 27-29. [4] 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机制研究.系统科学学报,2006(1):45-48. [5] 任福珍,卢桂兰.论图书馆系统中的协同[J].现代情报,2003(4):117-118. [6] Dewey B I. The embedded librarian: Strategic campus collaborations [J]. Resource sharing & Information Networks, 2004(17):5-17. [7] 田芳.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发展理论与服务模式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7):205-208. [8] 谢守美,黄萍莉,龚主杰.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理论基础模式和途径[J].图书与情报,2012(4):33-38. [9] 李杉杉.服务创客群体的图书馆协同创新型嵌入式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3):63-67. [10] 谭丹丹,刘金涛.对学科化服务背景下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思考定位关键步骤及挑战[J].图书馆杂志,2012,2(51):53-55. [11] 初景利,孔青青,栾冠楠.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2):11-17. [12] 杨蔚琪.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新思路[J].情报资料工作,2012(2):88-92. [13] 周建昌.学科服务的走向——嵌入式服务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9(16):43-46. [14] 吴卫华,孙会清,崔继方,何小凤.“双创”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模式及运营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3):43-48. [15] 冯继强,李玲丽,施春林.美国图书馆创客空间实践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创新实践的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1):109-113. [16] 黄富琨,陈华芳.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协同服务平台的构建,图书馆学研究,2015(8):5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