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洁.革命之后:“五族共和”的另一种叙事[J].读书,2012(7):94-103. [2]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 2010(2):344-371. [3]田毅鹏.“内藩外夷”与“五族共和”[J].学习与探索,2011(2):253-255. [4]张越.从“五族共和”到《共同纲领》[J].河北学刊,2005(3):85-87. [5]何志明.“五族共和”思想对民族地区的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0(1):94-97. [6]杨顺清.从“因俗而治”到“五族共和”——中国民族治理模式的近代嬗变[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5. [7]朱更勇.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和意义[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9-91. [8]潘先林.论“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6(5):86-91. [9]熊坤新,戴慧琪,杨新宇. 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J].满族研究,2012(1):21-24. [10]尚伟. 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12):49-54. [11]陈天翔,冯振洋.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探究[J].学理论, 2016(7):37-38. [12]陈华森,王哲. 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及其局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6):52-59. [13]张磊.论当代民族自决权内涵的更新[J].政治与法律, 2015(9):132-142. [14]赵兴明.民族自决权理论及实践新论[J].陇东学院学报, 2014(4):109-112. [15]马寅.民族自决权理论溯源及其内涵嬗变[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3):43-44. [16]邓立群.民族自决理论及其中国实践[J].广西民族研究, 2010(1):21-24. [17]罗绍明.试论民族自决理论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贵州民族研究,2013(2):10-12. [18]曾成贵.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46-51. [19]金炳镐.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要点概说[J].中国民族教育, 2007(10):22-24. [20]龚立军.制定自治区自治条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J].经济师,2010(1):31-32. [21]孙军.民族文化自治理论评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2):25-30. [22]李光照,厉彦杰.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理论[J].法制与社会,2011(12):158. [23]蒋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多维度分析[J].江汉论坛, 2008(6):24-26. [24]姜又春.从联邦制设想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之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6-69. [25]李发涛.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以新疆为例[J].商,2006(33):99-100. [26]姜红星.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几点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5):56-60. [27]罗爱武.自治权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78-81. [28]刘子语.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刍议[J].今日民族, 2011(4):49-51. [29]努妮莎.促进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49-53. [30]李剑,王允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制的若干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6):95-98. [31]看卓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变通权的状况——以青海省黄南州为例[J].法制博览, 2015(35):120-121. [32]蒙冬梅.浅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 2007(7):78-79. [33]姚俊开.简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保障[J].法制与社会, 2008(34):267-268. [34]张文山.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完善民族法律体系的基础[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73-78. [35]宁东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西藏发展论坛, 2016(4):10-13. [36]张会龙,冯育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的机遇与方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2):36-42. [37]龙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