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 [2]胡联.精准扶贫的理论创新——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J].财贸研究,2017(7):1-7. [3]刘永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及历史贡献[J].行政管理改革,2018(9):4-7. [4]杨占国,于跃洋.当代中国农村扶贫30年(1979—2009)述评[J].北京社会科学,2009(5):80-87. [5]夏书明,吴晓燕.精准扶贫研究现状综述[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1-37. [6]王华丽,孔银焕,朱奎安.精准扶贫文献综述及其引申[J].重庆社会科学,2017(3):25-32. [7]费孝通.关于贫困地区的概念、原因以及开发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6):1-4. [8]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9]胡联,汪三贵.我国建档立卡面临精英俘获的挑战吗?[J].管理世界,2017(1):89-98. [10]胡联.精准扶贫的理论创新——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J].财贸研究,2017(7):1-7. [11]胡联,王唤明,王艳,汪三贵.政治关联与扶贫项目瞄准[J].财经研究,2017(9:):21-32. [12]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视角下扶贫项目的运作困境及其解释——以华北W县的竞争性项目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9-56. [13]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6. [14]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驻村机制的实践困境及其后果——以豫中Y县驻村“第一书记”扶贫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82-89. [15]李博,左停.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以Y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66-73. [16]李博,左停.遭遇搬迁:精准扶贫视角下扶贫移民搬迁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以陕南王村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5-31. [17]庄天慧,杨帆,曾维忠.精准扶贫内涵及其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6-12. [18]庄天慧,陈光燕,蓝红星.农村扶贫瞄准精准度评估与机制设计——以西部A省3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6(1):189-194. [19]参见戴小文,曾维忠,庄天慧.循证实践:一种新的精准扶贫机制与方法学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31-137;戴小文,曾维忠,庄天慧.循证实践框架下的精准扶贫探索:研究者定位与职责[J].贵州社会科学,2017(1):144-151;戴小文,曾维忠,庄天慧.循证实践框架下的精准扶贫:一种方法论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7(1):17-23. [20]陆汉文,杨永伟.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贫困影响评估:一个初步框架——以沙县小吃就业创业培训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9-136. [21]陆汉文,李文君.“有用无效”:贫困人口能力建设的结构性困境——以豫西Y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7(4):161-168. [22]陆汉文,李文君.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贫困户识别偏离的过程与逻辑——以豫西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6,(7):15-22. [23](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M].陈兼、刘昶,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4]李石勇.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功利化之表现及其治理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8-101. [25](美)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7. [26]吕世伦,宋光明.权力与权利关系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7(4):99-106. [27]周常春,刘剑锋,石振杰.贫困县农村治理“内卷化”与参与式扶贫关系研究——来自云南扶贫调查的实证[J].公共管理学报,2016(1):81-91. [28]许源源,苏中英.和谐理念的缺失:农村扶贫瞄准偏离的重要原因[J].贵州社会科学,2007(5):41-45. [29]虞崇胜,唐斌,余扬.能力、权利、制度:精准脱贫战略的三维实现机制[J].理论探讨,2016(2):5-9. [30]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J].社会学研究,2008,(3):1-28. [31](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M].景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02-203. [32](美)威廉·伊斯特利.威权政治:经济学家、政策专家和那些被遗忘的穷人们[M].冯宇、邓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67. [33]胡联,汪三贵.我国建档立卡面临精英俘获的挑战吗?[J].管理世界,2017(1):89-98. [34]温涛,朱炯,王小华.中国农贷的“精英俘获”机制: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分层比较[J].经济研究,2016(2):111-125. [35][37](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08,158. [36]王雨磊.村干部与实践权力——精准扶贫中的国家基层治理秩序[J].公共行政评论,2017(3):26-45. [37]黄宗智.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总序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