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玉娟.有色稻与常规粳稻主要农艺性状差异的比较[J].农业科技通讯, 2015(5): 205-208. [2] YAMUANGMORN S, DELL B, PROM-U-THAI C. Effects of Cooking on Anthocyanin Concentration and Bioactive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Glutinous and Non-Glutinous Purple Rice[J]. Rice Science, 2018, 25(5):270-278 [3] TSUZUKI W, KOMBA S, KOTAKE-NARA E. Diversity in oryzanol profiles of Japanese black-purple rice varietie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5):56. [4] 李文绍, 许鸿江, 廖荣周, 等. 红米稻开发前景及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科技, 2013(4):10-13. [5] 陈秋香, 施卫明, 王校常. 有色稻与常规稻富硒能力比较及其机理初探[J]. 土壤, 2010(1): 88-94. [6] 曾波, 钟育海, 郭利磊, 等. 我国优质水稻品种发展现状与展望[J]. 种子, 2019, 38(8): 53-56. [7] 郑菲艳, 郑建华, 王洪飞, 等. 中国有色稻米功能性成分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36(1):115-123. [8] 孙影影. 施氮量对有色稻颖果色素积累及其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19. [9] PILAR C M M, SUSAN M M, PAPUGA S A, et al. Pla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ctive and passive measurements at canopy and leaf scales with different nitrogen treatment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6(1):275-286. [10] 陈坤. 植物氮素高效吸收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46(26):31-33. [11] 张亚丽, 樊剑波, 段英华, 等. 不同基因型水稻氮利用效率的差异及评价[J]. 土壤学报, 2008, 45(2): 267-273. [12] 冯博, 刘丹. 不同氮水平下水稻氮素利用率及耐低氮遗传基础研究:评《高光谱技术在水稻氮素营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 2022, 43(2):159-159. [13] 戈长水, 应武, 孔万根, 等. 不同氮肥量对水稻成熟期剑叶外观及氮含量的影响[J]. 杭州农业与科技, 2010(4):36-38. [14] 李海霞, 许传玲, 郭树平, 等. 供氮水平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物量、氮磷浓度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8(5):79-84. [15] 李玲, 何国振.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53-55. [16] 潘莉, 李勇鹏, 宁德鲁,等. 不同保鲜方法对核桃青皮感官及核桃仁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J]. 中国油脂, 2021, 46(9):103-107. [17] 谢戎, 杨正林, 左永树, 等. 有色稻与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差异的比较[J]. 西南农业学报, 2001, 14(4):83-85. [18] 王立冬,梁海燕,王燕茹,等.不同氮素形态与配比对杉木和木荷幼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1(2):217-224. [19] 李敏, 张洪程, 李国业, 等. 水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 核农学报, 2011, 25(5):1057-1063+1056. [20] 冯名开, 李兰兰, 颜妙珍, 等. 不同氮素形态肥料对油茶春梢生长的影响[J]. 广西科学, 2022, 29(1):201-208. [21] 张延春, 陈治锋, 龙怀玉, 等. 不同氮素形态及比例对烤烟长势、产量及部分品质因素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6):787-792. [22] 李海霞, 邢亚娟, 李正华, 等. 不同氮素形态对蒙古栎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森林工程, 2021, 37(2):3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