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颜欣.“一带一路”背景下澜沧江—湄公河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学术探索,2017(9):46-51. [2]朴键一,李志斐.水合作管理: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关系构建新议题[J].东南亚研究,2013(5):27-35. [3]刘小龙,祁苑玲.未来五年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展望[J].当代亚太,2003(5):47-53. [4]刘稚.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当代亚太,2000(5):53-56. [5]李正,陈才.次区域合作背景下国际河流通航利用的冲突模式——澜沧江—湄公河与图们江的实践比较[J].东北亚论坛,2013(2):99-106. [6]李晨阳.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遇、挑战与对策[J].学术探索,2016(1):22-27. [7]胡燕铭.云南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J].经济师,2003(11):234-236. [8]屠酥,胡德坤.澜湄水资源合作:矛盾与解决路径[J].国际问题研究,2016(3):51-63. [9]柴燕玲.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在与对策建议[J].国际经济合作,2004(9):40-46. [10]肖学斌.X指数:描述研究人员论文水平的文献计量新指数[J].图书情报知识,2015(2):93-99. [1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2]Zhu J, Hua W J. Visualizing the knowledge domai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between 1987 and 2015:a bibliometric 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17,110(2):893-914. [13]柯丽娜,阴曙升,刘万波.基于CiteSpace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的文献计量分析[J].生态学报,2018,38(15):5602-5610. [14]张灿灿,孙才志.基于CiteSpace的水足迹文献计量分析[J].生态学报,2018,38(11):4064-4076. [15]张新平,张芳芳,徐勇等.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知识图谱比较[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11):1347-1353. [16]谢志鹏.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区若干特点[J].亚太经济,1994(6):11-14. [17]吴志纯,唐敬年.沿澜沧江—湄公河对外开放是我国加强与东南亚合作的战略之举[J].中国软科学,1992(6):20-22. [18]何大明.澜沧江—湄公河水文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5(1):58-74. [19]唐海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1):16-25. [20]冯彦,何大明,包浩生.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模式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3):241-245. [21]徐勇.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河流通航问题[J].经济地理,1996(3):57-61. [22]贺圣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复杂的合作机制和中国的参与[J].南洋问题研究,2005(1):6-14. [23]张锡镇.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进展、障碍与出路[J].南洋问题研究,2007(3):1-10. [24]姚东.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刑事司法合作——从湄公河惨案谈起[J].亚太经济,2012(1):18-21. [25]孔令杰.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的法律基础与制度建构[J].东南亚研究,2013(2):68-73. [26]丁丽柏.澜沧江—湄公河跨界联合执法的机制化探析[J].政法论坛,2013(4):91-100. [27]卢光盛,张励.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与跨境安全治理[J].南洋问题研究,2016(3):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