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晓东.中国金融期货市场高频波动率预测模型比较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6(3):114-119. [2]郑丰,崔积珏,马志伟.沪铜期货市场长记忆特征的R/S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4-22. [3]张保银,陈俊.基于动态VECM的我国铜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92-496. [4]武琳,丁浩.铜期货市场波动对国内现货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3):53-54. [5]黄健柏,刘凯,郭尧琦.沪铜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动态贡献——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2):67-72. [6]付剑茹.中国铜期货套期保值蒙特卡洛模拟研究——基于ITO过程与持有成本理论的假设[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22-27. [7]彭红枫,陈奕.中国铜期货市场最优套期保值比率估计——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GARCH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15,23(5):14-22. [8]周仁才.基于风险分解的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7-23. [9]张天凤.基于风险最小化的沪铜期货套期保值绩效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4):667-670. [10]刘建和,胡琼,王玉斌.基于EGARCH-GED模型的中英铜期货风险溢出效应[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0(6):92-100. [11]董珊珊,冯芸.基于FCVAR模型研究SHFE和LME铜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J].现代管理科学,2015(11):67-69. [12]朱学红,谌金宇,邵留国.信息溢出视角下的中国金属期货市场国际定价能力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6(9):28-35. [13]崔海蓉,何建敏,张京波.我国有色金属期货溢出效应研究——以SHFE的铜和铝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9-32+57. [14]孙泽生,孙便霞,黄伟.中国有色金属价格变化中的货币因素和预期形成:基于金属指数的实证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4(5):73-754. [15]胡龙,胡太军.基于VEC-GARCH模型的沪铜指数与上证指数的联动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1(6):62-66+70. [16]韩立岩,尹力博.投机行为还是实际需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因素的广义视角分析[J].经济研究,2012(12):83-96. [17]朱学红,冯宇文,郭尧琦.金融因素对期铜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24-129. [18]薛丽冰,许林,董永琦,等.一种基于残差的单品种期货套利策略构建及有效性研究——以铜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452(3):82-88. [19]郭树华,王华,高祖博,等.金属期货市场价格联动及其波动关系研究——以SHFE和LME的铜铝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10(4):79-88. [20]张茂军,王文华,王庆辉.基于便利收益的商品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6,25(3):232-238. [21]周鹏博,李倩.关于商品期货套期保值风险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3(12):145-150. |